摘要:<br>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切实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 政治文明
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所以如此,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两点:一是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二是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努力方向。这是党的十六大的两大历史性决策,也是它的两大历史性贡献。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br>
(一)<br>
纪之交,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六大报告科学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从而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历史性决策,也是党的十六大的历史性贡献。<br>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富于理论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作出新的理论贡献,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r>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
(一)从理论渊源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之“根”。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键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去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今中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前进。”[2]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没有丢“老祖宗”,而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br>
(二)从历史根据来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系统而深刻地总结我们党80多年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党的全部历史经验集中而鲜明的概括。我们党的全部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之“根”。江泽民同志在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概念的广东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3]此后,他又多次指出“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根据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提出来的,或者把党的历史经验直接归结为“三个代表”。这就充分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全部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三)从时代背景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深刻变化的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正确分析和判断国际局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江泽民同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从对总体国际形势和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分析中,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作出了科学判断。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为激烈。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从全球战略总格局中考虑和谋划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及事业的发展,包括制定我国对外工作的战略策略方针。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br>
(四)从实践基础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的科学结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br>
(五)从现实依据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科学分析党的现状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得出得必然结论。从党的历史方位看,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党的现状看,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强,群众基础在扩大。但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作为执政党,如何通过加强和改进自身的建设,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也就成为对我们党的严峻考验。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为应对这一严峻考验。<br>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集中反映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新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br>
(二)<br>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勾画了宏伟蓝图,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发展的主题。<br>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且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4]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br>
“政治文明”并不是一个新概念。马克思在1844年拟定的《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案》中即使用过“政治文明”的概念。马克思一方面把政治文明与现代国家(即资产阶级国家)相联系;另方面又把政治文明同集权制相对立。我国学术界对政治文明的探讨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们党的领导人开始使用“政治文明”概念,则在进入新世纪以后。首先,是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其中讲到:“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5]这是在我们党的文献中第一次使用“政治文明”概念。继尔,是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6]接下来,是2002年7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时的讲话,强调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7]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党进一步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党的章程(党章在总纲中载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8])<br>
所谓政治文明,概括地说,就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的进步和政治生活的改善。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进步状态的综合标志,作为社会文明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本身也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系统,就其基本构成而言,应包括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意识文明、政治结构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其中,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实现政治主体文明素质的提高、政治关系的改善和协调、政治意识的科学和进步、政治结构的创新和优化、政治制度的革新的完善、政治行为的理性和有序等。<br>
党的十六大所以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文明的结构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决定的,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br>
类社会的发展是在各种矛盾特别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实现的,有其内在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一定的生产力总是同一定的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一定的经济基础又要求包括法律、政治和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并为它服务。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9]由此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br>
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清晰地向人们展示了社会形态的结构。马克思明确地把社会形态这一完整的社会系统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同时又把上层建筑区分别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的上层建筑两部分。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0]与之相应的是,社会文明的结构也必然地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br>
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原理,科学地阐明了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包括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正是以其为指导,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们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明确规定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进而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实践证明,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br>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多方面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而这种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政治文明提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离不开精神文明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的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必然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进步的过程。<br>
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伟大目标的一个必经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在现阶段的具体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多方面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事实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说:“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政治文明方面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为此,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br>
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所以要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个方面的重要目标,还取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和政治文明的功能。我们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2]显然,这样的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生活水平的指标,而是社会的全面进步状态。从社会文明的结构上来说,小康社会应该是一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达到较高水平的社会,或者说是社会整体文明水平达到较高程度的社会。从政治文明的功能上来说,政治文明对整个社会文明发挥着维持功能和保障功能。全面小康社会,离不开政治文明的维持和保障。具体地说,小康社会中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民主权利的要求,需要通过日益丰富的民主形式和渠道来满足;小康匣崴枰纳缁峁娣逗偷鹘诨疲枰瓯傅姆ㄖ评刺峁恍】瞪缁崴枰娜娴闹刃颍枰ü行У恼慰刂坪托骰评次郑恍】瞪缁崴枰牧夹陨缁峤峁梗枰欢洗葱碌恼位评唇ü购臀郑恍】瞪缁崴枰纳缁岬纳牖盍Γ枰ü侠矶行У闹卫矸绞嚼次郑恍】瞪缁崴蟮墓踩Φ墓娣对诵校枰ü欢ǖ闹贫群突评幢Vぁ13]所有这些,都有赖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br>
(三)<br>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切实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r>
(1)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切实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r>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br>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坚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动力。必须根据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适时地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坚决革除一切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通途。为此,不仅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途径,也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保障经济体制改革成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现阶段,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最基本的就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br>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多种途径,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此,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要将社会主义民主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等等。<br>
(2)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切实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业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且还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个重要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必须切实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利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必须切实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br>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对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推进党所领导的事业,至关重要。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所领导的事业也必须切实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我们党所领导的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也不例外。政治文明建设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也就是坚持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侠砺刍。彩侵泄冉幕暮诵暮土榛辍T诜⒄股缁嶂饕迕裰髡巍⒔ㄉ枭缁嶂饕逭挝拿髦刑逑种泄冉幕那敖较颍罡镜木褪且岢忠月砜怂贾饕逦傅迹嗉醇岢忠月砜怂剂心饕濉⒚蠖枷搿⒌诵∑嚼砺酆汀叭龃怼爸匾枷胛傅肌V挥腥绱耍夜纳缁嶂饕逭挝拿鹘ㄉ璨拍苁贾毡3终返恼畏较颍拍芙】邓忱叵蚯胺⒄梗膊拍苡欣谠銮康澈凸业幕盍Γ⒒由缁嶂饕逯贫鹊奶氐愫陀攀疲浞值鞫嗣袢褐诘幕源丛煨裕す彝骋弧⒚褡逋沤岷蜕缁嵛榷ǎ俳梅⒄购蜕缁崛娼健?br>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必须切实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必须以它来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即从思想上、政治上、法律上和制度上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我们要发展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此,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也从思想上精神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正确的指导和有力的保障。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有政治文明的建设来支撑和保障,包括需要科学的政治意识提供的理论支撑和指导,需要先进的政治组织提供的组织支撑和领导,需要完备的法律提供的法律支撑和保障,需要完善的制度提供的制度支撑和保障。没有这些方面的支撑和保障,就不可能保证文化的发展的正确方向,就不可能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br>
(3)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努力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r>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80多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都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也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今天,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的任务之一,当然也必须致力于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r>
政治文明的核心特质在于先进制度,特别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安排。政治文明的本质在于制度文明,即政治制度文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程度,从一定意义上说,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最根本的政治利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个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安排,是规范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当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核心和关键,就是要按照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14]为此,必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这是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br>
社会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主和专政的各个环节,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对于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可以直接规范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这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另一方面,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也可以规范和保障人民群众其他各方面的权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制定的一整套方针政策,都是正确的,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把这些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上升为法律,无疑将更能有力地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r>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5]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特点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自觉坚持和遵循这一根本原则。<br>
注释:<br>
[1][4][11][12][14][1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第30页;第20页 54—55页;第18页;第31页;第31页。<br>
[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论“三个代表》,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151页。<br>
[3] 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做到“三个代表”》,《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br>
[8]《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br>
[5] 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论“三个代表”》,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页。<br>
[6] 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br>
[7]江泽民:《大力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人民日报》,2002年7月17日。<br>
[9][10]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第32页。<br>
[13] 参见周平:《政治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论坛》2003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