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以来,江苏淮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动员全市上下大力实施“文明关爱、扶贫济困”工程,为孤寡残疾献爱心、为失学儿童添希望、为下岗职工谋出路、为特困家庭送温暖,在全社会形成了关注、关心、关爱特困家庭和弱势群体的浓厚氛围,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对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起到重要保证作用。<br>
“六项工程”构建困难<br>
群众生活安全保障网<br>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解忧。淮安市委、市政府从全市最需要帮扶的人群、最迫切解决的问题着手,实施“六项帮扶工程”:
实施社会救助工程,解决特困人群的温饱问题。市里对一大批城乡特困家庭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网,开展了“万、千、百”生活救助活动,确保他们衣食无忧。3年来对农村14万户特困家庭、市区113万户特困家庭给予了救助,每年发放保障金2580多万元;
实施再就业工程,解决下岗职工的出路问题。各级领导视就业为民生之本,对即将再就业人员进行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和税费减免,补贴购买就业岗位安置了3645名“4050”下岗工人,为6200多名下岗职工提供了免费技能培训,为3800多名城镇困难户青年提供了致富技能培训,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实施送温暖工程,解决弱势群体的疾苦问题。在全市机关干部中开展了“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组织“慈善一日捐,扶贫送温暖”活动。数千名非公经济人士为各项公益事业捐款捐物累计达8538万元。市残联扶持了500名无业残疾人上岗,为649名下肢重度残疾人赠送了轮椅或手摇三轮车;<br>
实施希望工程,解决贫困学子就学问题。为使贫困家庭子女上得起学,全市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援建42所“希望小学”,6所“春蕾学校”、245个“春蕾班”。通过减免学杂费、建立“奖优助学”基金、实施“校园绿卡”工程,进行全面性助学扶持。3年共筹资发放2600多万元,使全市特困学生没有因贫辍学;
实施健康工程,解决因病致贫群众的救治问题。在全市建立健全了大病救助基金和医疗保险,开展送医送药、义务诊疗、就医资助等活动,尽量避免困难群众因病致贫现象。市医疗系统的许多文明单位,开辟了特困家庭“绿色通道”,设立了“下岗贫困病员住院基金”,建起“扶贫解困病房”,实行医疗优惠政策。去年全市新型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566%;
实施安居工程,解决居无定所家庭的住房问题。两年来,市里共投资25亿元,建设经济适用房365万平方米,解困房126万平方米,为414户城市特困家庭办理了廉租房租金补贴;改造农村危房8748户,因洪涝灾害受损的65万间房屋已全部修缮,使所有因灾倒房农户在入冬前都住进了新房,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br>
“五大举措”确保扶
贫济困目标落到实处<br>
为使文明关爱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淮安市采取了五项主要措施:
实施有力的组织领导,形成帮扶工作强劲态势。市里把“文明关爱、扶贫济困”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各项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确保帮扶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全市每年都召开一次“文明关爱、扶贫济困”工作总结部署大会,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深入困难群众家中,现场解决问题。市委书记丁解民到任两年多来,接待来访群众、批处人民来信118万多件次,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复。<br>
采取可行的政策措施,搭建帮扶运转保障平台。市里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政策规定,从完善最低生活保障、资助特困学生、安置下岗就业、落实大病救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关爱帮扶特困群体的优惠政策,为实现社会化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r>
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增强帮扶对象造血功能。全市把提高贫困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扶贫济困工作的重要任务,自2001年起,在农村实施为期5年的“文明育农、科技富民”工程,3年培训农民915万人次。科技农业成了淮安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全市凭一技之长外出务工的农民已超过80万人,劳务输出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份额增加到70%左右,实现了“富口袋”与“富脑袋”的良性互动。<br>
坚持长期的结对挂钩,促进帮扶主体恪尽职守。为让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全市开展了“万名公仆结对帮扶”活动,切实履行特困群众帮扶职责,坚持不脱贫不脱钩,一帮到底。全市以各级文明创建单位为主导,带动各类社会力量,与特困群体开展“结穷亲”、爱心接力、定向资助活动,形成了奉献社会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br>
实行定量的目标考核,确保帮扶任务落实。市里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督查考核措施,形成扶贫济困工作职责分明、奖惩严明的运行机制。确立全市年度三个文明建设工程目标,排出为全市群众必办的20件实事,为市区居民必办的10件实事,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作为单位评选先进、个人考评任用的重要依据。全市坚持帮扶联络员例会、月度通报、季度检查和年度综合考核等制度。<br>
“五个着力点”提升<br>
文明关爱工程水平
“文明关爱、扶贫济困”工程,是一项暖民心、得民心、聚民心的德政工程,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维护人民利益,满足群众需要,打牢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市里突出抓好五个着力点:<br>
深入基层、关注民生,增强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在帮扶过程中,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纷纷深入到最困难、群众疾苦最多的地方,察民情、听民声、排民忧、解民难。市四套班子领导每人长期挂钩一个乡镇、一个企业、一个社区;全市190多名正处级以上干部,每年底集中一个星期,自带铺盖吃住在农民家里,每人负责“解剖”一个村,走访不少于20个农户,帮助解决一两个突出问题。在去年百年罕见的洪灾中,市里抽调352名机关干部,分赴受灾严重的62个乡镇341个村,与灾民吃住、抢险、自救在一起,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br>
疏通渠道、化解民忧,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淮安市开通了书记、市长公开电话和电子信箱,两年多来受理群众来电万余次,坚持开展半月一次的“机关服务进社区”活动,由市委常委和副市长带领机关部门负责人走进社区,搭起为民服务“大排档”,零距离为群众排忧解难。仅去年就受理群众反映问题及投诉2671件,办结2649件。市纪委与广播电台联合开办了“行风热线”,到问题集中的地方搞“户外直播”,政府部门负责人当面听取群众投诉,解答群众问题。全市各级还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访工作网络,实行信访责任追究制度。去年该市信访量倒排全省第2位,集访和越访量全省最少。<br>
鼓劲顺气、凝聚民心,把解决实际问题与疏通思想紧密结合起来。针对一些弱势群体存在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怀疑心理和逆反心理的情况,各地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把提高收入与提高素质结合起来,把送钱送物与送情送理结合起来,引导大家了解党的富民政策,认清社会发展形势,正确对待眼前困难,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发扬穷不夺志、奋发自强的精神,摆脱贫穷,走出困境。<br>
服务大局、顺应民意,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全市34个文明行业参创系统、600多家单位积极行动,突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主题,或自己主动结对,或请居委会、村委会推荐结对,使帮扶工作家家有任务,关爱行动人人有责任,形成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全程帮扶的工作格局。<br>
固根治本、调动民力,激发加快发展、干事创业的热情。该市把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作为扶贫济困的治本之举,坚持立足当前治标与着眼长远治本相结合,既抓好急救性的“输血”扶持,更注重长效性的“造血”扶持。为调动一切力量共谋发展、共建小康,市委、市政府于去年8月召开了10万人参加的全民创业动员大会,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在全市上下营造了“谁创业谁光荣,谁发财谁光荣,谁发展谁光荣”的浓厚氛围。仅2003年全市就投入3000多万元生产自救和创业解困贷款,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5738户,私营企业2660户,新增从业人员62万人。“领导苦抓、干部苦干、群众苦创”的全民创业热潮正在淮安大地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