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发布了该院上年度重点作出的“江苏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区域性评估”、“苏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对策研究”、“沿
江开发近中期工作重点与对策研究”等10项研究课题并形成了10期《江苏研究报告<br>
》。这些课题直接切入江苏省实现“两个率先”进程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在全省
经济社会宏观决策咨询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样的重点课题研究在江苏省已经持续
了7年,有关专家高度评价其为“江苏的文化品牌之一”。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江
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林飞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我们多年来以高度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的理论和实际
问题的结果。”
宋林飞告诉记者,多年前,江苏省委、省政府就明确地将省社会科学院定位为
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经常就一些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向社科<br>
界专家咨询,同时注意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中,运用于解决改<br>
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中。从2000年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根据全省经济社会
发展战略决策的需求,共同为省社科院确定年度重点研究课题。此次发布的10期《<br>
江苏研究报告》就是2003年初李源潮书记和梁保华省长为省社会科学院确定的研究<br>
课题。
“如何把社科院建成党委、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思想库’与‘智囊团’?
是我们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宋林飞告诉记者,“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高标准
地推进队伍建设,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一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咨询专家<br>
。全面提高专家的咨询水平与能力,既要深入了解实际,又要深入了解党和政府的
方针政策;既具有厚实的学科知识,又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了提高科研<br>
水平,该院实行学术秘书制、课题委托制与设立专项资金,逐步形成了咨询专家的
工作机制。他们还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内部分配向关键岗位与优秀人才倾斜,建立<br>
了较为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正常的退出机制。二是鼓励专家走到学科前沿。该院要求<br>
研究人员不但要熟悉本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熟悉本领域主要的最新成果,还要掌<br>
握现代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数量关系与统计分析的能力,要勇于出思想,善于出点<br>
子,不仅要让领导满意,还要使学界认可。三是强调调查研究。该院认识到,只有<br>
“立地”才能“顶天”,只有吃透“下情”,才能搞好研究。为此,他们坚持三贴
近,一切从实际出发。该院强调研究人员要多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查,寻找普遍性<br>
或苗头性的问题,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及时了解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向<br>
,不断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发表新观点、提出新对策。四是建立制度化的咨
询渠道。该院已经形成了以下咨询服务方式:每年出版一本《江苏经济社会形势分
析与预测》(蓝皮书),作为省“两会”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参考资料;每年编发
《咨询要报》40期左右,供省委、省政府领导参阅;每年举办两次“经济形势分析<br>
会”,评估与预测宏观经济走势。
宋林飞告诉记者,“多年来,江苏社科院结合自身学科建设与人才现状,将工
作重点定位在应用对策研究方面,主要研究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
践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确定了20个重点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区域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经济国际化研究;世界制造业基地研究;民营经济研究<br>
等等。同时,他们开展了有江苏特色与比较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发展了10个重点<br>
研究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区域现代化理论研究<br>
;社会风险理论研究等等。
对策研究与理论创新的价值都在于解答实际问题。宋林飞强调,“立足江苏实
际,推进应用对策研究是我院的主要任务。但在全国性、世界性的实际问题与理论<br>
问题上,我们也要有发言权,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多出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学者。<br>
”
在新年的工作报告中,江苏社科院把“科研为民”作为其工作指导思想加以贯<br>
彻。宋林飞说,人民的需求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是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著
书立说、建言献策的重要内容。社会科学研究要有所为,就必须确立“科研为民”<br>
的思想。在调查研究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在<br>
为民服务中,提高自我实现的价值。这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实践“三个代表<br>
”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