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东北经济的问题及出路

(2004-02-15 00:00:00) 来自:转轨通讯/仲大军


  东北困境的几大原因<br>   目前中国老工业基地的困境有这么几大原因:第一,改革开放之后南方新工业区的兴起,新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和冲击了老工业区的老产品,市场丧失,老产品被替代。特别是技术上的更新换代,导致了产业结构上的巨大变化,第一代老工业区的设备老化,技术改造滞后,由此形成的难题比新兴工业区的一穷二白更加难以处理。特别是一些资源型的城市遇到了矿竭城衰的困难。总的来说,东北地区遇到了再次工业化发展的问题。<br>   第二,东北老工业区原有功能主要是为计划经济下备战备荒而设计的,其产品有些不是针对人民群众的生活产品,改革开放之后,老工业的产品面临着新的转型,但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格局反而使这些地区的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另外,在管理和经营方面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老国有企业的强大惯性,使企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拉开了差距。两种经济模型调整带来了巨大的代价,计划经济不可能迅速地扭转为市场经济。<br>   第三,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有强大的主导作用和惯性作用,计划虽然消失了,但人还在,观念还在,习惯还在,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一套价值体系还在,这些因素使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从官办经济向民营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步履蹒跚,并且与南方一些新兴的工业区形成了巨大的差异。<br>   东北的特征——计划经济的大本营<br>   东北经济的特征在全国十分明显,东北三省是我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是最先实现了工业化的地区,而改革开放后南方新兴起的一些工业区当年基本是农业经济,是在一片田野上新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这么说,东北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工业经济的大本营,是中国工业资源最雄厚的地区,所有的重化工业几乎集中东北三省,黑龙江的大庆油田、吉林化工,长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和鞍山钢厂以及各大矿山,东北几乎代表了中国工业。要讲工业基础,东北地区无论从重化工还是交通运输其硬件都是第一流的。要讲人力资源,东北地区的技术人员比例在全国数一数二。<br>   要讲农业条件,东北也是得天独厚,黑龙江是粮仓,吉林也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而从人口上说,东北三个省加起来也就1亿人口,与山东或河南一个省的人口差不多,资源条件可以说在全国属于一流。与南方那些后进地区比起来,东北是拥有巨量国有资产的大区,中国大约60%的工业家底布局在东北,所以,东北地区在所有制方面也是国有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但是,有着这样先进的装备,东北今天却落后于南方那些从来没有工业力量的后工业化地区,其原因需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历程,已经可以清楚看到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在南方地区的兴起。而北方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体制里。这是影响东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制度和观念的因素。老工业地区如何进一步工业化是东北持续发展的另一大课题。<br>   
  老工业区的再工业化问题:规模越大,转轨代价越高<br>   为什么这样一个拥有如此雄厚资源的老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之后日渐衰败?原因一是在经济转轨时期制度轨道没接好,二是老工业区继续工业化的问题没解决好。已经工业化的地区不等于其工业化的进程是一劳永逸的。所建起的城市和工厂,必然要随着发展而改造更新。在这种意义上说,老工业区的改造比南方农业区的工业化更需要付出成本。事实证明,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时期,越是工业发达的地区,转轨的成本越高,代价越大。<br>   相反,那些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象江苏的苏锡常、浙江的温洲、义乌、永康和广东的东莞、顺德等等都是在一片田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技术层面上看调整的代价,计划经济象一架运转正常的大机器,一旦计划发生失调,这架设计精密的机器便要停滞或运行失调。事实证明,设计越精密的机器,调整的代价越大;规模越大的企业,调整代价越大。并且,一旦资金链或市场销售链断裂,调整不及时,带来的损失也越大。一个工厂的规模越大,产量越大,其调整的难度越大,代价也越大。浙江人靠生产打火机和拉链就能赚钱,但在东北大型国有企业看来,生产这样的产品简直等于高射炮打蚊子,得不偿失。<br>   技术与产业的关系,由此涉及到的对地区的影响,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并不清楚。技术是与产业结构紧密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技术,就有什么样的产业。当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的产业技术升级之后,原有的产业将遭到极大的冲击,东北老工业基地就夹裹在这一冲击之中,许多老设备报废,搞技术改造比建新厂的成本还要高。技术与制度双重因素聚集到一起,对东北地区产生了双重冲击。<br>   因此,从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上看,东北经济的转型有着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转型不同的特点。但是,在这一点上,东北地区从来就没有得到中央政府或本地区研究部门明确的理论指导。中央政府也没有很好地注意东北老工业区的这种特点。因此,东北付出代价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东北地区没有很好地进行这场历史性的经济转型,所以其付出的经济代价是巨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事实也证明,这些年来,我们的研究部门从来也没有好好地对东北经济转型进行过系统地、认真地研究,而是摸着石头走路。<br>   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第一个失误是没有兼顾好沿海与内地的双重发展,没有利用好老工业基地原有的资源,在一定历史时期,只兼顾了一头,忽视了另一头,导致老工业地区的企业一下子失去了市场,原有的工业资源被闲置直至报废。这一点可归结到改革开放的代价上。但今天我们必须对东北地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老工业区的再工业化问题不仅是东北面临的问题,也将是全国任何正在工业化的地区以后要面临的问题。象江苏的苏州、无锡、昆山、浙江的温洲等地,今天刚刚处在第一次工业化的进程中,但可能在十年八年之后,这些城市也会遇到今天东北地区的同样问题。<br>   
  老工业地区国有企业自身的缺陷
  第二点值得注意的是,老工业地区国有企业自身的缺陷。与南方地区比较起来就可以看到,让那些身在市场中的人闯市场,他们会如鱼得水,而让那些身在计划中的人闯市场,就会困难重重,接连受损。并且,越是大企业,失误之后带来的损失越大,国家投入得越多。<br>   东北的问题第一是大国有企业的问题。以黑龙江的上市公司桦林集团为例,这家企业最早花上亿元资金从国外引进了″子午胎项目″,但设备引进后,不是安装不上就是缺少零配件,一批批的人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