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论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统一

(2004-02-13 00:00:00) 来自:党建研究/200402/红玉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作为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最近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又提出,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有机统一,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发展繁荣文化艺术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针,客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产品创作生产的内在规律,是对宣传思想工作和一切精神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新时期“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宣传工作中的具体体现。<br>     
    一
    
    弘扬主旋律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决定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符合时代潮流,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体现。在当代中国,建设先进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先进文化,要求一切精神产品的创作和生产要弘扬主旋律,即要求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应体现科学的指导思想,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应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推动文化的继续、发展与创新。文化艺术作品和一切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作为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建设先进文化这一根本要求。<br>     
    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使我们的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始终保持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br>     
    弘扬主旋律,就是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着眼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反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振奋民族精神作为文化艺术创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加以继承、发展和创新,催生出一批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郁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br>     
    弘扬主旋律,就是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要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沃土,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当代中国人民的创造中吸收丰富的养份,同时又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积极借鉴和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精华,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作品,增强文化艺术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br>     
    弘扬主旋律,就是在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中要始终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承担着武装人们的思想、鼓舞人们的斗志、塑造人们的心灵、引导人们的行动的重要职责。因此,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认真严肃地考虑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效果,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更多健康文明、积极向上、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去赢得群众、占领市场,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br>     
    二<br>     
    提倡多样化是尊重文化艺术创作生产内在规律的需要,是一个社会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艺术作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受社会存在的制约。波澜壮阔、丰富多彩、充满创造性的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和广阔的舞台,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文化产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作为极具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作家艺术家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一特点和规律也决定了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是一个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br>     
    提倡多样化就是要使文艺作品充分反映和体现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亿万中国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为文化艺术的创作生产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取之不尽的源泉。凡是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都值得我们浓彩重笔去赞美去歌颂。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们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作品中得到反映。<br>     
    提倡多样化就是要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繁荣发展文化艺术的根本任务。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成果的享用者。提倡多样化就是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因此,无论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占有应有的位置。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需求的丰富多样性,要求文化艺术产品创作要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br>     
    提倡多样化就是要充分发挥作家艺术家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文艺形式、风格、流派的充分发展,实现文化艺术作品题材、体裁、主题的极大丰富。文化艺术创作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很大程度取决于作家艺术家个人的秉赋和对社会生活的不同体验。文艺创作作为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的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解决。提倡多样化,就是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不同学术观点、艺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开展真诚的、说理式的批评和反批评,努力创造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活跃气氛。要尊重文艺规律、尊重艺术家的劳动,努力在文化艺术界形成生动活泼、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br>     
    三<br>     
    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辩证统一,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主旋律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弘扬主旋律,要确保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性需求。提倡多样化,要在坚持正确导向前提下促进文化的创新、繁荣与发展。<br>     
    主旋律内容是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主旋律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歌颂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是主旋律,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表现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应是主旋律。主旋律作品不仅内容、题材是丰富的,其样式和表现形式、手段也应是多样化的。长期以来,人们在相当程度上对主旋律的理解存在着片面化、简单化和绝对化的现象,致使一些内容健康向上的作品因概念化、脸谱化失去了生活的鲜活和生动。只有思想性与艺术性、观赏性实现了高度统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所欢迎,才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作品。因此,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大力倡导主旋律作品的内容、题材、风格和形式的多样化,鼓励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勇于创新,积极探索,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努力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br>     
    多样化不是失去方向的“自由化”。多样化不仅仅是指艺术作品数量的充足和艺术类型、品种、风格、内容、形式的多样性,更是指主旋律嘹亮高亢,艺术精品充裕丰富。提倡多样化是坚持确保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原则下的多样化,是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观引导前提下的多样化。文化艺术工作者及一切精神产品生产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用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作品引领大众文化导向,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br>     
    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文化艺术的发展才不会迷失方向。与此同时,只有创作生产更多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才能不断推进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也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辩证统一,才能使文化艺术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才能促进文化艺术在正确的轨道上繁荣发展。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