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2004-02-13 00:00:00) 来自:党建研究/200402/李晓军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强大思想武器。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对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r>     
    一、青年群体的形成和青年观的由来<br>     
    “青年”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特征的社会群体,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社会,人们进行劳动准备和接受专门教育的时间非常短暂,青年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特征并不明显。<br>     
    到18世纪工业革命后,社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为数众多的年轻工人有了共同的利益和思想上的自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联系。近代以来,教育的专业化使年轻人接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产生了明显的人生发展特殊阶段。同时,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交通和传媒手段的日趋发达,缩短了人们交往的时空距离,进一步促进了青年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而且,随着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青年群体的特征更为鲜明。<br>     
    由于青年群体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社会力量,资产阶级革命中各种政治力量在斗争中总是特别关注青年,力图使青年成为自己力量的一部分。工人运动兴起之初,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就认识到了青年与工人运动之间的天然联系,始终十分重视青年这支社会力量和对青年一代的培养。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青年。一方面,从自然属性出发,注重青年对革命事业的传承。马克思说,“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1页)。另一方面,从社会属性出发,注重对青年的争取和组织。1845年,恩格斯在谈到德国工人运动时说,“实现这一变革的将是德国的青年。但是这种青年不应该在资产阶级中去寻找。德国的革命行动将从我们的工人当中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629页)。列宁指出,无产阶级革命需要青年的力量,“必须更广泛和更大胆地、更大胆和更广泛地、再更广泛和再更大胆地把青年组织起来”。(《列宁全集》,第8卷,123页)<br>     
    在中国,青年群体的形成和走上历史舞台,是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五四时期《新青年》杂志的出版,促进了“青年”这一概念的广泛使用。李大钊、陈独秀早在筹建中国共产党之初,就把目光投向青年,考虑培养党的后备力量。党成立后,始终十分重视青年。党的一大专门研究了在各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的问题。在延安时期,我们党把5月4日确定为青年节。毛泽东深刻指出:青年运动是革命运动的一部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青年工作,赢得青年的拥护和支持。<br>     
    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时代内涵<br>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党在领导青年运动中,继承、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青年运动理论。<br>     
    认识青年地位,从国家民族兴旺发达、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重视青年。我们党始终把青年与无产阶级政党所肩负的崇高使命联系在一起,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联系在一起,把青年看作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看作是党的事业的继承者。毛泽东把青年生动地比做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把建设新中国的希望,把中国的前途命运,寄托在青年身上。(参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120页)邓小平指出,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江泽民同志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茁壮成长决定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这些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青年一代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br>     
    青年一代要成为党的事业的继承者,不是自发的,而是有一个自觉的过程。这种自觉,就是要努力成长为“四有”新人。成长为“四有”新人,首先有一个成长道路的问题。我们党谆谆告诫青年要始终不渝地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指出,青年运动的方向,就是走与广大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江泽民同志把青年的成长道路表述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421页)。青年一代要成长为“四有”新人,既要走正确的成长之路,又必须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党对青年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要求。江泽民同志要求当代青年“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同上)。胡锦涛同志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希望青年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br>     
    发挥青年作用,组织动员青年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充当生力军和突击队。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蕴藏着巨大的创造热情和潜能。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组织起来的一代又一代青年始终紧跟党走在时代发展进步的前列,勇开风气之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义无反顾地投身火热的革命运动,成为中国革命一支重要方面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忘我劳动,艰苦创业,竭诚奉献,为保卫和建设新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广大青年以饱满的热情踊跃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奋勇争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引领潮流。我们党把青年的这种作用称作“生力军和突击队”。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团8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青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保卫和建设新中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br>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表现得更为生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领域,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中,青年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作用越来越突出,涌现出大批科技攻关的带头人、农业科技发展的领头人,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423页)的论断。<br>     
    照顾青年特点,深入了解青年,密切联系青年,竭诚服务青年。照顾青年特点,是我们党对青年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就是以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为题作重要讲话的。在纪念建团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尊重青年的思想和性格特点,尊重青年个性的健康发挥,促进青年思想和身心的健康发展。<br>     
    青年工作是以青年为对象的。这就要求做好青年工作必须深入了解青年,切实把握青年特点,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青年工作又是一项群众工作。密切联系青年是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保证。邓小平指出,共青团员一定要“密切联系全体人民群众和青年群众,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长时期的艰苦的奋斗”(《邓小平文选》,第1卷,276页)。江泽民同志殷切希望全体团的干部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密切联系广大青年群众。青年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有着相对特殊的需求,而且日益多样化。因此,只有牢固树立服务青年的理念,才能真正做好青年工作。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共青团要把竭诚服务青年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br>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意义<br>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强大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意义,从根本上讲,在于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为党做好青年工作,把广大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r>     
    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指导,把握当代青年的主流和本质。当代青年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受各种新生事物的影响最为深刻。当代青年成长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其观念和视野受到世界的影响。同时,我国出现的“四个多样化”又对青年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年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变化,有些甚至是前所未有的。面对变化,要正确认识当代青年,必须把握主流,透过现象看本质。<br>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我们提供了把握当代青年主流和本质的方法论。综观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令人欣慰和鼓舞的东西。从政治追求方面看,当代青年衷心拥护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认同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热情。这些,已为近年来发生在青年当中的许多生动事实所证明。从奉献社会方面看,当代青年勇开新风,热心公益事业,在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服务社会的活动中,以实际行动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风尚,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当代青年更加自主自立,更加务实进取,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创业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从学习创新方面看,当代青年勤奋学习蔚然成风,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增强,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优势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面向世界的角度看,当代青年以放眼全球的宽广视野,以赶超先进的雄心壮志,以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豪迈气概,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归根到底,在党的培养和关怀下成长发展的当代青年,是值得信赖、大有希望的一代。<br>     
    为党赢得青年,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争夺青年的问题。自青年群体成为一种社会力量以来,争夺青年的问题就始终存在。当今世界上一些国家、地区政党和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都与能否赢得青年密切相关。<br>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我国14岁至35岁的青年有4.7亿,是我们党群众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党赢得青年,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就成为青年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当前,我们在这方面面临着挑战和新的课题。从政治上看,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我实施“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在渗透与反渗透、遏制与反遏制、分裂与反分裂、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中,青年是主要的争夺对象。从经济全球化角度看,在国际范围内的人才争夺战中,青年人才是各国争夺的重点。同时,我们还看到,部分地区信教青年呈上升趋势,有些青年崇尚西方文化及价值观,“新自由主义”思潮在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中颇有市场,网络上大量的消极内容对一些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br>     
    面对这些挑战和新的课题,为党赢得青年,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要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教育青年,构筑起青年一代的强大精神支柱,在青年中广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使青年一代拥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要用竭诚的服务吸引凝聚青年,深入了解青年在学习成长、就业创业、精神文化、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努力为青年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党的温暖送到青年之中,把广大青年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br>     
    调动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支持。党的十六大在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了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勾画了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需要青年一代的奋斗。<br>     
    当代青年中蕴涵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和创新热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其所展示的祖国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的美好前景,极大地感召着青年、激励着青年、凝聚着青年。要广泛宣传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部署,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宣传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激励青年把巨大的创造热情和潜能转化为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实际行动。要组织青年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第一线去,立足岗位,争创一流,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要着眼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积极培养各级各类的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搭建舞台。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必将是青年一代智慧和力量充分涌流、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时代,也必将是青年人才辈出、竞显风流的时代。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