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治国方略

(2004-02-09 00:00:00) 来自:中国教育报/20040203/吴健


   在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整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按照这个逻辑线路发展的,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从而构建起了建党纲领和治国方略相互统一的理论整体,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具备建党纲领和治国方略的理论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一重要论断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建党纲领,也是治国方略。

  回答建党问题和治国问题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整体

  在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整体。在政党制度中,建党和治国从来就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对这两个方面都作出比较系统而又科学的解答,才能表明理论上的完整性,才能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理论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着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社会主义事业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不断发展。因此,在理论上认真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既是理论发展的需要,更是实践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特别是他们的核心——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为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取得了卓越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历史贡献,就是第一次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对上个世纪后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对人们廓清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起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当然,邓小平同志在世时也清醒地意识到了建设好党对于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使他没有来得及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和详尽研究并得出初步的结论,最终不得不以政治交代的形式留给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去研究和回答。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实践过程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断总结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回答,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当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初提出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解决党的建设问题,主要是一种党的建设的理论,是建党纲领。但是,因为在中国,党的建设问题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与回答,这就决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的逻辑线路势必是在创造性地回答并进一步完善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同时,必须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事实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按照这个逻辑线路发展的,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从而构建起了建党纲领和治国方略相互统一的理论整体,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具备建党纲领和治国方略的理论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治国方略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而又基本的问题

  治国方略是治理国家的方策和谋略,是关于治理国家中一系列根本性、宏观性、全局性重大问题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策略,在治理国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治国方略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治理国家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这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50多年的历史充分说明,当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方略正确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势必遭受挫折。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总是在不断地摸索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方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都是在对治国方略的探索,由于其中存在着相当的“左”倾思想成分,导致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徘徊和曲折。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作出了初步的回答,它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在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都有非常精辟的论述,这就是一种治国方略。邓小平同志关于治国方略的理论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踏上了快车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多个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是我党治国方略理论上的又一大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使我们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上得到了深化和拓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方略理论的重大贡献。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治国方略的历史地位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责任。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必然趋势,但发展前景却很不平坦;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我们如何在迎接挑战中抓住机遇仍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然而这两个问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就国内而言,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但深层次的矛盾却明显增多;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但制约发展的因素却不容忽视;稳定的任务很重,但影响稳定的因素又不断产生。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情况来看,中国共产党已经执政54年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治国经验,然而党面临的执政形势又是空前的复杂。所有这些,都亟待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的治国方略进行一次梳理、廓清和确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治国方略的历史地位是必要、适时的,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必将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可以这么认为,在科技革命汹涌澎湃的条件下,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治国理念,无疑可以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一个巨大的提升,使中国尽快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在世界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条件下,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治国理念,无疑可以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使中华民族始终有着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精神。在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重新整合的条件下,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治国理念,无疑可以协调各个利益阶层的相互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社会各阶层人们同心同德建设国家的积极性。总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治国方略合乎时代发展潮流,顺乎民心民意,利于民族复兴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治国方略的历史地位时机已经成熟,这必将有力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