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正确认识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2004-02-07 00:00:00) 来自:前线/200311/董德刚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则进一步强调了密切相联的两个基本思想: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这个简明概括,便于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第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体现了十六大报告的基本思想,同时又有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突出强调了“三个代表”的“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并且分三个层次作出了进一步的论证,这就是: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凝结着我们党长期的历史经验,是贯穿和统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多方面内容的根本点。二是对如何落实执政为民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和要求,使其更有操作性。<br>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br>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说到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产生、受生产力制约并且归根到底是为生产力发展服务的。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条根本的普遍的规律。<br>
    唯物史观的另一个基本观点是群众观点。唯物史观承认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并且认为这种作用有时是很重要的。但是它强调,个人有进步与反动之分,即使是杰出人物,乃至先进阶级及其政党,也只是人民群众中的一部分,只有进步力量的整体即人民群众,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即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又一条根本规律。<br>
    群众观点与生产观点是一致的。生产观点强调,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担当者和体现者,而生产力则是人民群众素质、发展水平、本质力量的最重要表现。所以,生产力和人民群众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主体化、人格化,就是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的客体化、对象化,则集中表现为生产力。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同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是统一在一起的。换言之,生产力和人的发展在总体上是一致的,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马克思主义注重发展生产力,最终还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br>
    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说:“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br>
    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凝结着我们党长期的历史经验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群众观点创造性地应用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br>
    第一,一切为了群众。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是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我们党的先进性为依据的。人是社会历史的唯一主体,人们所做的一切,说到底都是为了人本身。但是,人又是极其复杂的,存在着个人与群体、进步与反动等等区别。因此,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带根本性和方向性的原则问题。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这里,既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又把人民群众作为评价主体,体现了彻底的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可以简称之为人民利益标准。邓小平同样“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50-451页)。人民利益标准具有两方面的针对性:一方面,它针对着把抽象观念当作最高标准的唯心史观,强调判断好坏优劣要以是否给人民带来实际利益为标准,这表明了它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它也是针对着以个人或少数人利益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它虽然并不否定个人正当利益和追求这种利益的合理性,但它强调绝大多数人的、整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局部的利益,这表明了它的公正性。<br>
    第二,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一切为了群众的组织保证。它是由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我们党所从事的事业的伟大性质决定的。<br>
    第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实行正确领导的根本方法,它是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在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方面的具体体现。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基石的。<br>
    群众路线体现了高度的科学性与崇高的人民性(无产阶级阶级性是其集中体现)的统一。一方面,它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现在,各种管理科学(包括领导科学)发展很快,提出了很多富于启发性的理论和方法,但它们的基本内核仍然是依靠广大群众来弥补少数领导者的局限,仍然是调查、决策、执行、反馈这些基本环节,它们并未否定而是进一步证实了(也有不少丰富和发展)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另一方面,群众路线又体现着崇高的人民性。它坚持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出发,以满足这些需要和利益为归宿。这是其他阶级和政党无法做到或不能完全做到的,他们通常只把群众看做是实现自己狭隘私利的工具,一旦这种私利同群众利益发生矛盾,他们就不再听取群众意见了。而我们党首先把群众的需要和利益看做目的,其次才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因而能够自觉地、彻底地实行群众路线。<br>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我们党才能逐步发展壮大,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夺取了革命的辉煌胜利,进而成为在一个世界人口第一的东方大国长期执政的执政党。<br>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什么时候我们比较好地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我们的事业就发展、党和人民的关系就比较融洽,什么时候我们偏离了党的群众路线,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党和人民的关系就发生问题。因此,是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作风问题、枝节问题,而是一个根本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br>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r>
    在这段论述中,胡锦涛总书记首先强调,我们党的根本、基础和力量源泉,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然后,从一般规律的层次上作了论证:“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这不限于社会主义国家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可以说自从阶级和国家产生以来,古今中外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它体现的正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个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接着,进一步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必须“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最后,用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对此作了说明。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我们所付出的无数流血牺牲,说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我们党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时,群众就真心实意地拥护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当我们党在某些时候偏离了人民利益时,群众就会对我们产生疑问甚至离心离德,例如,在1957年至1978年间,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我们现在之所以强调,党的全部奋斗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方面,是高扬我们党的宗旨,概括我们党的主流,反映我们党的基本风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党内一些党员干部还没有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有的相距甚远,尤其是还存在着种种腐败现象,这是广大群众意见最大的问题,它表明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br>
    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贯穿和统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点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它们的总体联系的角度来说的。<br>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句话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但是,它们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物质基础。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实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并且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我们之所以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说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广大群众的利益。而且,我们尤其应该懂得,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成果的享有者和消费者,更是其生产者和创造者。只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我国改革、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源源不竭的动力。<br>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这不仅提出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而且指明了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这实际上表达的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所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为了满足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所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就是一切依靠群众,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且遵循生产力是决定力量、精神文化是重要条件、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r>
    附带指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主体是谁呢?显然,只能是“立党”者、“执政”者,也就是我们党包括她的各级组织、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三个代表”的,这一重要思想突出强调的是先进性,它是对中国共产党、社会先进分子的要求。因此,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主体,不是普通工人、农民或其他群众,而是我们党的各级组织、所有共产党员和其他先进分子。其中,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则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关键主体,肩负更大的责任。<br>
    综合起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虽然具有道德色彩,但决非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而是一种价值观,是建立在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学性的价值追求。不仅如此,还应该说,它是我们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基本政治观点和根本原则,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