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指导当代中国改革和建设实践的产物,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谓普遍真理无疑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点,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讲得很清楚,他把这种哲学上的关系看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第一点,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怎样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br>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和发展<br>
任何理论、学说均有其指导思想,最高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哲学,或更确切点说,是世界观。世界观原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指导作用就转化成了思想方法,由世界观转化而来的最高的思想方法叫做思想路线。中国理论界认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是由邓小平从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展而来的。那么,它是由什么世界观原理转化而来的呢?我国理论界对此也有共识,它是由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转化而来的。<br>
用中国成语“实事求是”来表述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是毛泽东。实事求是在中国成语中原来表示的就是一种老老实实的唯物主义态度,毛泽东加以深化,指出“求是”不仅仅是正确反映“实事”,而且是揭示其客观规律,这样,实事求是就不仅仅是一般的唯物主义,而且是辩证唯物主义了。实事求是本来逻辑地蕴涵了解放思想,因为不解放思想就无法实事求是。为了打破教条主义极“左”路线对思想的严重束缚,邓小平把解放思想明确地提出来,作为实事求是的前提,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表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加鲜明地表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辩证的和唯物主义的特征。正是在这种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指导下,邓小平集中了全党智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指导下提出来的。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一系列问题上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br>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就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与时俱进”的思想。他最早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提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个论断受到我国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为各种论著广泛引用。2002年他在“五三一”讲话中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后来我国理论界认为江泽民同志把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发展成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应该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已经逻辑地蕴涵与时俱进,因为与时俱进意味着人的思想、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意味着思想要发展,要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明确地把其中蕴涵的思想揭示出来,其丰富的内涵就更加鲜明,更加引人注目,更加深入人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意味着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也要与时俱进,忽视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就很难贯彻,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就很难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根本精神的充分的彻底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最新表现形态。<br>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个命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的运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个命题不是无联系地并列在一起的,而是一个简明扼要、易于把握的思想体系。这三个命题是三个核心命题,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际是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其直接理论根据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后,具体地提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等原理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密切关系,这些原理都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关系,无论从三个核心命题还是从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言都是适用的。这里先谈一下这三个核心命题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br>
三个核心命题的提出直接是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进一步是为了建设一个能够成功地长期执政和出色地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党,这显然是一种理论创新,其根据是什么呢?首先是历史的和现实的根据,包括世界形势和中国形势的发展,中国和外国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等等;其次就是理论上的根据,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就哲学而言,辩证唯物主义当然是其根据之一,即上述思想路线,而直接有关的则是历史唯物主义。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提出都是创造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结果。<br>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前的哲学家们从来都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人们的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自然现象有客观规律性,社会现象则没有什么客观规律性可言,至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中仍有很多人抱这种观点。历史上第一个打破这种观点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在研究人类有意识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发现人类物质实践活动,即生产活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根基,而生产活动又可分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一旦出现,其存在和发展当然要受人的意识的影响,但不是谁的意识可以左右的,特别是生产力更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他们正是以生产力为最后支撑点,通过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结构及其演变的完整的历史图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观点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证明,是否坚持并正确地运用这一观点是社会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的关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把这点摆到首要的位置,这显然是生产力观点在现阶段的创造性运用。<br>
人类社会的文化属于人类精神领域,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反映。历史唯物主义肯定社会存在的客观性,但决不否定或忽视人类精神生活,相反,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引导人的物质活动不断前进的必要因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就是文化,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进行的主张,江泽民同志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主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第二点,也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创造性运用。<br>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第三点,其理论根据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所指出的,“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这是因为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类社会的历史诚然是人的活动史,但首先是生产史,是生产者的历史,人民是人类社会的主体,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主要是由人民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根据人类的阶级关系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还认为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工人阶级不解放全人类就不能解放自己,因此,它没有自己的特殊的利益,它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与人民一致的,而作为它的先锋队的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也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必须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的长期实践也证明社会主义事业只有在充分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时才能兴旺发达,胜利前进。<br>
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的“三个代表”也是保证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的三个关键;它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中的三个重点,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只要能做到这三点,就能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稳定的局面。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突出地提出这三点,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br>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br>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这个体系更能说明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为例进行分析。<br>
《纲要》除绪论外共分为16条。每一条的副标题标明了它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某一方面。《纲要》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而且应该说是比较详尽和完整的。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这个体系与历史唯物主义有密切联系。<br>
第一,三个核心命题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三个核心命题已作为三个支撑点分别放入这个体系的适当位置,可以说,这个体系是三个命题的展开。上面我们已经说明,三个命题及其顺序的理论根据是历史唯物主义,那么,由三个命题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根据无疑也是历史唯物主义。<br>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和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两组矛盾涉及的种种社会因素及其结构、相互作用、运行和发展差不多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江泽民同志曾明确谈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密切关系,《纲要》也鲜明地表现了这点。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谈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根据时说:“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我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之所以实行改革开放,就是为了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纲要》的每一条都贯彻了这一精神——为了发展生产力。第五条更具体地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其他各条都围绕社会基本矛盾展开。<br>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关系的处理。目前中外理论界都认同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可以分解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但不同学派对三者的关系的观点分歧很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是最根本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由经济和政治决定的,尽管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历来重视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处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他在1991年的“七一”讲话中就曾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理论框架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理论框架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全面阐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江泽民同志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纲要》的16条中除前6条属于总论性或全局性而外,其余10条均属于经济、政治或文化。所有这些文献都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来处理三者的关系。这些文献都是大同小异地把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摆在最根本的地位,而把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看成由经济决定的重要因素,强调在经济建设基础上的三大建设协调发展,即在相互促进中的和谐发展。<br>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总是自觉地或自发地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不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就是用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就其整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非只要自觉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万事大吉了,还有会不会用的问题,是机械地用还是灵活地用,是墨守成规地用还是与时俱进地用,其成败利钝是大不相同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为我们树立了又一个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光辉的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