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对正在全党兴起的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对我们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与精神实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讲话中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相互关系的论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深受启发。<br>
首先,胡锦涛同志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他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长期奋斗中,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产生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积累和总结治党治国治军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科学理论。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整个体系贯穿着一条“马克思主义的红线”,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br>
其次,胡锦涛同志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高度,精辟地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它的理论源头,即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之“脉”,最根本的,是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共同的世界观与科学方法论。胡锦涛同志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运用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至于“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论断,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可以说,“三个代表”的基本论断和根本要求,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对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使命和指导思想的新的科学概括,从而鲜明地体现了它同其思想源头的一脉相承的特征。<br>
第三,胡锦涛同志依据辩证的发展观和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深刻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时代特征。他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不仅概括地提出全党将要长期面对的内政、外交和党建的三个重大课题,而且具体化为14个重大的需要进一步从实践和理论上进行双重探索的课题。理论工作者应该带头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这种理论探索中,努力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