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自觉用以指导实践,对于我们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br>
一、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也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反映了新的实践要求。<br>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从低级文明到高级文明、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客观过程。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主义非常注重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出要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并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认为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精神生产会对物质生产产生巨大的反作用。科学发展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时代要求,鲜明地提出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成熟。科学发展观本身来自于实践,用以指导实践,是我们现阶段正确处理当代中国发展中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以及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南。<br>
科学发展观吸收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发展是人类始终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但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等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和社会的关系、当代与未来的关系,探索和寻求新的发展道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21世纪议程》等5个文件,把可持续发展正式确立为各国应遵循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吸收了当今世界关于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顺应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潮流,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br>
科学发展观适应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回答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必须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本质特征,为我们加快发展步伐、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br>
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科学发展观以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主要思考对象,内容包括发展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根本目的等各个方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我们要自觉坚持和运用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它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br>
科学发展观以高效益发展为前提。高效益发展就是要克服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倾向,将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要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但这种发展速度必须以经济效益的增长为前提,因为没有效益的速度是不能持久的,没有效益的增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发展的实际成效,得到实际的利益。<br>
科学发展观以协调发展为中心。协调发展就是要克服单纯以经济收入或经济增长衡量发展水平的观点,做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发展很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各个地区由于起点不一样、条件不一样,发展很不平衡。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不仅会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而且会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为促进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内涵。我们必须按照协调发展的方针,尽快扭转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等方面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形成社会生活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br>
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现代化建设中,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经济问题与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经济活动既受经济规律的制约,又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任何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都必然受到自然的严厉报复。而且,一个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总是以上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当代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又为下一个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造福子孙后代。这也是我国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与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必然选择。<br>
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切工作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为人民群众谋取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为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和人的潜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民主,加强法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同时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最终受益者。人越全面发展,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反过来,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生活水平越高,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发展同人的关系、发展手段同发展目的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科学发展观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本质区别。<br>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重庆大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发展的行动指南。重庆直辖以来,紧紧抓住三峡移民迁建、设立直辖市和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机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整体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重庆更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谋求实现新的大发展。<br>
坚持速度与效益有机统一,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大幅度提高经济总量,快速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从重庆情况来看,目前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技术改造比较滞后、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加快速度与提高效益并重、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举,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同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强化企业管理,加快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全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使经济发展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br>
坚持统筹发展,积极促进城乡共同繁荣。重庆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特别是处于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的大部分区县,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主城区。如果不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步伐,进一步缩小与主城区的发展差距,不仅会影响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而且不利于保持地区稳定,甚至会影响重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我们要积极实施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战略,根据主城区、渝西地区、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区位特点、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状况,实施分类指导;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使其形成后发赶超优势,尽快赶上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br>
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重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尤其在农村,由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缓慢,已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当前,要着重抓好重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三峡博物馆等一批公益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加快虎溪大学城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加快全市“普九”进程;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改善乡村卫生医疗条件,着力构建农村卫生医疗体系。同时,认真总结抗击非典的成功经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各种应急机制建设,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全市社会事业的大发展。<br>
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重庆是一个人口大市,人均占有资源不多,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特别是三峡库区的一些区县,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尤为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经济发展、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搞好退耕还林还草、荒山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大力实施以主城区为重点的“山水园林城市工程”和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青山绿水工程”,使重庆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空气更清新。<br>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前,重庆人均受教育年限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综合素质还不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要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着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真正做到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道德情操,努力使全体市民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时代新人,共同推动重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