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党全国人民为之欢欣、为之鼓舞。人们都在以各种方式描绘和憧憬着未来小康中国的美好前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所必经的一个历史阶段和客观过程,是新世纪中华民族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难得机遇,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延续,更是未来50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基础性环节,是新世纪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因此,从阶段性目标的角度,从新旧两个世纪相互衔接,承前启后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br>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客观历史进程——阶段性目标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然而也是一个阶段性目标,确立这样的阶段性目标意义重大。<br>
首先,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的发展前进既是连续的,也是分阶段的,往往具体表现为一系列过程、环节和阶段的统一。中国正处在并且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进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在未来50年的时间里,中国将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宏伟理想。然而这个宏伟目标必须分阶段实施,在发展前进的过程中,必然要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上,要确立不同的目标。这些目标,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现实追求、现实理想,既是宏伟艰巨的,又是切实可行的,经过一代人或两代人的艰苦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当今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够看到并享受到自己曾经为之努力和奋斗的现实成果。从现在起的未来20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客观历史过程,中国将从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将成为这一历史进程的直接受益者,这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br>
第二,有利于调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历程中,重视阶段性目标的规划设计,把为远大理想而奋斗、为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目标和长期任务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的阶段、过程和近期目标。这些目标的特点是可操作性强、现实性强,不仅可望,而且可及,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奋斗,定会有可能实现。正是这些可望又可及的阶段性近期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主动性,凝聚人心,指引方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万众一心,扎实工作,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伟大胜利。<br>
第三,有利于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避免出现反复和失误。回顾反思,不难发现,过去20年各方面的成就都具有积累性的特点,都是点滴积累的结果。我们党十分注意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确立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从中国现实的国情国力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历史上好大喜功、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贪多求快、欲速不达、不切实际的错误主张、做法和倾向曾经使我们的事业大起大落、大进大退和剧烈振荡波动,造成了许多的损失。有鉴于此,20年来,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力求稳健扎实,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终于取得了今天这样辉煌伟大、举世瞩目的成就。对远大目标进行具体规划分解,变成阶段性任务目标、分步实施、分阶段完成,这是2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也是新世纪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遵循的战略和策略。<br>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阶段性重大历史机遇——新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br>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从阶段性部分质变到全局性质变的客观过程。如果说,在过去年代里,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从未停止过对现代化的渴望和追求,并且在新世纪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进程,那么可以肯定,未来几十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则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从阶段性部分质变到全局性质变的转折点上。实现重大历史性转变的主客观条件都已经成熟了。一百多年来,对中华民族发展强盛最有利的时机终于到来了,这就是党的十六大所指出的,新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br>
我们党在20世纪末就开始勾画新世纪发展战略的蓝图。党的十五大就提出了要在2010年前后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也就是说新世纪头20年要为后几年的发展前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前两步如期顺利实现,为第三步规划的启动和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我们党把新世纪头20年看作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个机遇期的实现,与我们党和全国人民20多年来不懈奋斗的主观努力有直接关系。从客观上看,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革命、科技创新出现了日新月异的景象以及向生产领域迅速转移的重大趋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国家来说,无疑是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同时也是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从中国自身的主观条件来看,我们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已经更有条件在较高的层次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尽管国际风云变幻,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始终没有变。这对于我们集中精力、加快推进国内建设发展是最有利的环境、最有利的时期。中国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多年来保持了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总量已跃升为世界第六位,我们具备进一步发展前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目标的坚实物质基础。经过20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建立并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已经充分显现出来,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发挥了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