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004-01-17 00:00:00) 来自: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01/万梅红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 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 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 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在当代中国,发展先 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牢牢把握中 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 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 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们群众日 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 。这也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br>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 旗帜。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势上的反映,同时又对经济和政 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先进文化,是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80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 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充分发 挥了先进文化在凝聚人心、统一意志、提高素质、振奋精神方面的重大作用。<br>     音乐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发展总是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总趋 势是基本一致的,我们试图以音乐文化中的声乐艺术为着眼点,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来 考察一下声乐艺术作品在各个历史阶段所发挥的重大作用。<br>     一、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失败时期的音乐创作与发展<br>     “五四”运动的掀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爆发等一系列重大 的政治事件,在音乐领域中最直接、最鲜明的反映就是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无产阶级革命 思想内容的工农革命歌曲。例如《工农兵联合歌》、《赤潮曲》等。《工农兵联合歌 》鲜明地提出了必须联合广大工农群众,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买办的战斗号召,在 当时的北伐战争中曾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且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仍然作为群众性的战斗歌 曲被广泛传唱。《赤潮曲》是瞿秋白以笔名“秋渠”发表在1923年6月的《新青年季刊 》(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机关刊物)上的,在这首歌曲里,他以坚定的信心和抑制不住 的革命激情,歌颂了无产阶级崇高的革命事业和远大理想,真挚地表达了一个共产主义 者的伟大气魄和沉着坚毅的英雄气概。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需要,许多外国革命歌曲也 被陆续介绍进来,如《国际歌》等。<br>     1927年以后,在白色恐怖的压迫下,这些革命歌曲的流传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 它们始终铭刻在革命人民的心中,暗地里在革命群众中传播。它们正像夜空中闪闪发光 的星星那样,始终伴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照耀着、鼓舞着广大革命群众朝着胜利 的方向前进。<br>     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初步创立到其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时期。 因而这一时期的进步革命歌曲的创作主要以启迪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工农群众的政治觉 悟、激发他们的革命激情为基调,直接配合了革命政治斗争的需要,对唤醒广大工农群 众的团结和政治觉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br>     二、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创作与发展
    30年代的“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要求,受 到了国统区革命群众的热烈拥护,也逐渐得到了音乐界多数爱国人士的同情和支持,后 来在全国范围的救亡抗日斗争中,成为音乐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广泛团结音乐界进步 阶层的核心。<br>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众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用歌声反映着抗敌救国、保卫民族 的时代主题。一些群众性的歌舞团体如民众歌咏会、业余歌咏团等相继成立。在此带动 下,一场遍及全国的抗日救亡群众歌咏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并很快发展成为组织 民众、进行抗日宣传和鼓舞群众斗志的有利形式。“七七”芦沟桥事变之后,随着抗日 战争的全面爆发,这场全国性的抗日救亡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更是达到其史无前例 的高潮期。在这个充满爱国激情的年代。涌现出一群具有高度革命热情、可贵的首创精 神和高超艺术才华的作曲家。后人称之为“救亡歌咏作曲家群”,他们为中国现代音乐 史奉献了一大批充满浓郁时代气息和浓郁民族风格、震撼人心、久唱不息的抗战歌曲。 在这个群星璀璨的艺术星河中,聂耳和冼星海以他们卓著的创作成就成为这一时期和后 期的代表性人物。<br>     聂耳是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和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在从事音乐创作的近两年间,创作 歌曲37首,其中大多数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br>     聂耳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他创作中成就最高者,是以抗日救国为主 题内容的群众性歌曲如《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义勇军进行曲》等。 这些作品以铿锵果敢的号召音调,充满动力性的节奏,加之明朗向上的进行曲风格,刻 画了被压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形象,表现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反映了当时最迫切的时代主题——人民大众的反帝爱国斗争。聂耳在这些歌曲里以强烈 的感情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民空前高涨的斗争激情和对反帝斗争必胜的希望和信心。尤其 是他的不朽名作《义勇军进行曲》,更以其特有的时代音调和精神内涵被定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歌。<br>     此外,聂耳还不拘一格地吸收丰富的音乐语言,对艺术形式进行大胆的创造和发展, 他第一次以鲜明的音乐语言和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刻画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鲜明形象 ,歌颂了他们正在觉醒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因而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准确而又 深刻地表现了觉悟着的、斗争着的近代中国工人阶级形象的音乐大师,代表性作品有《 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打长江》等。这些歌曲深刻揭示了当时处在帝国主义 和国内反动统治双重压迫下,我国无产阶级劳动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聂耳在这些作 品中,不仅强调了他们被压迫的痛苦,而且更强调了他们内心强烈的愤怒和仇恨,以及 迫切要求反抗的一致力量。聂耳这些歌曲的音乐性格沉着有力、坚毅乐观。在这些歌曲 中,中国无产阶级的形象已经不再是一群消极的被压迫者,而是中国革命斗争的先锋, 是新的社会的缔造者。<br>     在抒情歌曲和艺术歌曲方面,聂耳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创作的《铁蹄下的歌女》、 《塞外村女》、《梅娘曲》、《飞花歌》等歌曲,所反映的题材内容,大多数是从被压 迫、被损害者的角度倾诉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愤懑,笔触细腻深情,具有动人的艺术 感染力。其中以《铁蹄下的歌女》写得最成功。聂耳在这首歌曲里以深厚的阶级感情为 这样一个被旧社会所损害的、被人们所贱视的女性发出了沉痛的控诉,同时,他又揭示 示出这个女性内心所蕴藏的崇高爱国热情。<br>     聂耳在创作的方向和方法上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他通过自己的创作体现了我国革命 音乐的正确方向,并且初步解决了音乐如何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如何与广大群众相结 合,如何创造被压迫阶层的典型形象,以及如何创造性的继承传统、借鉴外国、来发展 自己的新的民族音乐等问题。为我国“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和我国人民大众的革命音 乐的成长,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br>     冼星海和聂耳一样,他要求自己坚定地站在革命者的立场上,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去反 映人民的斗争生活和思想感情。<br>     纵观星海的一生,他的生活可分为几个不同时期,这影响到他在不同阶段的创作也各 有侧重。法国时期(1930—1935),星海写下了一批作品,如《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 女高声、单簧管和钢琴《风》,以及声乐曲《中国古诗》等,这一时期的作品侧重于抒 发个人的内心情感,音乐风格受法国现代音乐的影响。上海、武汉时期(1935—1938), 星海顺应当时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的历史潮流,利用为进步电影、戏剧创作和配乐的 机会,谱写了大量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抗日爱国的群众歌曲,其中既有 雄伟豪壮的进行曲风格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反抗》,也有表现工农劳动 生活、用特定劳动音调与节奏写成的《硬顶上》、《拉犁歌》、《船夫曲》;既有群众 齐唱的单声部歌曲,也有多声部合唱曲如《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既有 视角高度概括、正面表现抗日主题的《救国军歌》,也有具体到某一件事、某一群体的 《保卫芦沟桥》、《青年进行曲》、《祖国的孩子们》、《三八妇女节歌》等。星海以 其创作的广阔视角,多样的风格,丰富的手法,崭露出他充满激情的艺术个性。冼星海 继聂耳之后,以自己杰出的艺术创造,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新音乐的传统。延安时期 (1939—1940),星海以集中的笔触,将热情倾注于大型声乐套曲的写作上,其突出成就 是完成了《黄河》、《生产》、《九一八》、《牺盟》四部大合唱。尤其是他的不朽名 著《黄河大合唱》,以它鲜明的时代精神,雄浑的民族气概,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和融为 一体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一座丰碑。苏联时期(1940—194 5),由于远离了祖国和人民,远离了长期与他默契合作的诗人和歌咏团体,星海的创作 热情也自然地转向了器乐作品和采用中国古诗词创作艺术歌曲的领域,他的全部大型器 乐合奏作品都是在这几年完成的。<br>     冼星海之所以伟大,最根本的一点是他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向上,始终不渝地坚持了 以聂耳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战斗传统,并且以自己的天才和毕生的努力进一步 发展了这个传统。<br>     综上所述,聂耳和冼星海的创作,将我国三四十年代抗战时期抗日救亡歌曲的创造推 向了一个辉煌的境界。他们的艺术道路和创作经验,陶冶和滋养了大批革命音乐家,并 对之后的中国音乐创作发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br>     随着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解放战争的逐步推进,音乐运动也有了新的发展。以小型 群众歌曲及秧歌剧为主的创作演出成为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音乐生活的主流。其中小型 群众歌曲多以描写人民军队对敌斗争的斗争性进行曲为最典型,它们多从正面描绘抗战 军民浓厚的生活和战斗气息及对胜利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如《游击乐》(冼星海) 、《解放区的天》、《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吕骥)、《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 》(郑律成)、《歌唱二小放牛郎》(李劫夫)、《晋察冀小姑娘》(徐曙)、《红缨枪》( 向隅)等。此外,这一时期表现解放区人民对建设民主新中国的向往和憧憬新生活的群 众性歌曲也为数不少。如:《民主建国进行曲》(李焕之)、《咱们工人有力量》、《南 泥湾》(马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曹火星)、《打得好》(朱践耳)、《淮海 战役组歌》(沈亚威),以及在民歌编唱活动中涌现出来、日后得以广泛传唱的《东方红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和《绣金匾》等。<br>     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对我国当代音乐发展影响深远的著名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工作者要“学习工农兵”、“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和“从工农 兵出发”的口号。这之后,延安等革命根据地的音乐工作者开始有意识地深入到群众中 去,体验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学习和极力开掘群众熟悉的民间音乐,这种做法的结 果使得原有的音乐创作和表演风格发生了重要变化,最终将音乐发展推进到一个探索其 与工农兵群众密切联系的新阶段。1943年春节前后,率先在陕甘宁地区继而在全国各抗 日根据地蓬勃兴起的“秧歌运动”便是这一阶段的成功产物。<br>     揭开“秧歌运动”第一幕的是上演于1943年春节并在当时引起轰动的《兄妹开荒》。 安波创作的这部“新型歌舞短剧”,以延安大生产运动为背景,内容描写兄妹二人积极 响应政府号召努力开荒生产的故事。音乐以陕北民歌音调素材为基础进行创作,两个角 色载歌载舞,有说有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作品公演后好评如潮,起到很好的典范作 用。在此带动下,陆续产生了《夫妻识字》、《刘顺清》、《光荣灯》、《牛永贵挂彩 》、《惯匪周子山》等一批形式大小不一、内容表现各异的优秀秧歌剧作品,为歌剧的 创作做了艺术上的必要准备和积累。总之,这一时期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共同 抵御外来侵略为时代主题的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掠夺,是对中国人民千百 年来积淀下来的真挚爱国热情和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革命斗争精神的严重挑衅和巨大 侮辱,因而激起了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和全力反抗。这一时期的音乐创 作,不管是群众歌曲还是抒情歌曲的创作,都鲜明地反映了这一时代主题。上面所列举 的《自卫歌》、《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码头工人歌》、《在太行山 上》、《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等歌曲,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旧社会的控诉 与痛恨,或反映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威武不屈地进行对敌斗争的革命战 斗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都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同仇 敌忾、誓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的斗争精神,对配合当时的政治斗争需要起到了极为关键 的作用,预示了中国人民必将最终取得斗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因而也代表了中国先进音乐文化的前进方向。<br>     三、建国后的音乐创作与发展
    1949—1956年的七年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 广大音乐工作者热情迸发,音乐家们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极大繁荣了 新时期的音乐创作,从而使这7年的音乐发展有了明显的收获,这是中国音乐文化建设 的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br>     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音乐创作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的革命音乐传统,坚持以 歌曲创作为中心,产生了一大批以歌唱新中国、新生活,颂扬中国共产党及领袖毛泽东 ,歌唱工农兵的优秀作品,有力地表现了新中国初期这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和全国人民昂 扬的工作、生活情绪。<br>     广大作曲家的辛勤创作使50年代初期的歌坛盛极一时,产生了众多受到人民群众广泛 欢迎的歌曲作品。例如:《我的祖国》(刘炽)、《歌唱祖国》(王莘)、《中国人民志愿 军战歌》(周巍峙)、《歌唱二郎山》(时乐礞)、《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马思聪)、《 快乐的节日》(李群)。上述歌曲在表述形式、表现思路上与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或解放 战争时期的歌曲创作一脉相承,但由于时代和生活的改变,作曲家们在题材和体裁上都 有了更为深入的探索。流露在歌曲字里行间的胜利和欢呼音调,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 众的乐观主义情绪和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劳动和战斗的音调表现了人们所焕发的青春 活力和勇往直前的气势;而众多精巧玲珑的儿童歌曲则反映了新中国少年儿童幸福多彩 的生活。<br>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对以后影响深远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这一方针 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广大音乐家的心田,其所发挥的巨大鼓舞力量在8月1日在北京开 幕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中突出地显现出来。这次音乐周历时24天,演出29台计1066个 音乐节目,参加观摩及演出者来自全国各地34个单位约4500人。音乐作品既有建国以来 的优秀新作如交响音乐《春节序曲》《黄鹤的故事》,大合唱《红军根据地大合唱》《 长征大合唱》,歌剧《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也有“五四”以来的代表作品。 音乐周期间,老志成,陈洪等8位音乐教育家在《会刊》上发出《应该重视中小学和师 范院校的音乐教育》的倡议。音乐周宏大的规模和丰硕的成果堪称中国音乐史上史无前 例的壮举。<br>     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的音乐文化,音乐工作者彻底摆脱了禁锢思想的精神枷锁, 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音乐创作领域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这一时期, 广大作曲家满怀激越的心情,谱写了《北京喜讯到边塞》、《祝酒歌》等引发广大群众 强烈共鸣的抒情歌曲新作,包括了丰富的题材,如:欢呼“十月胜利”和歌颂幸福生活 的《祝酒歌》等。<br>     施光南的《祝酒歌》创作于“四人帮”垮台的1976年,这首歌曲表现了粉碎“四人帮 ”后举国欢腾,全国人民沉浸在庆祝十月胜利中的激动心情,同时抒发了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豪情壮志,从而在 内容上概括了一个时代的人民心声。《祝酒歌》这首优秀的歌曲一经产生即传遍全国, 它在思想上的深刻内涵和艺术上的独特创新将永远载入史册,在中国20世纪的歌曲星空 中熠熠生辉。<br>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次大会提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 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中国自此步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广大音乐工作者在以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全民大讨论为标志的伟大思想解放 运动中,对“文革”悲剧进行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历史反思,彻底解除了禁锢人们思想 多年的精神枷锁,在“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指引下,增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创造新时期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的信心和勇气,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学 术研究、音乐出版、音乐文化活动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空前繁荣和发展,中国的音乐 战线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br>     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再见吧,妈妈》、《大海一样的深情》、《年轻的朋 友来相会》《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以及大型舞蹈史诗《 中国革命之歌》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br>     在音乐创作领域,更是出现了新时期的一个独特现象,这就是“流行音乐”的崛起。<br>     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在港台地区以及欧美、日本 等国家盛行的“流行曲”的影响下,一股“流行”大潮产生发展的初、中期,经历了几 个阶段:(一)70年代末期的起步阶段。大陆作曲家开始有意识地创作了我国最早的一批 抒情歌曲如:《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青春啊,青春》、《假如你要认识我》、《 太阳岛上》、《美丽的心灵》、《那就是我》、《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血染 的风采》等。而热情支持、参与和演唱这些创作歌曲的歌唱者如李谷一、朱逢博、于淑 珍、关牧村、郑绪岚等,也成为我国第一批“通俗歌手”,这些具有较浓郁抒情意味的 “通俗歌曲”一经产生。即受到听众的广泛喜爱。(二)80年代初期通俗音乐创作的繁荣 阶段。随着大中城市音乐传播场所的普遍出现,音像出版公司及音响设备的大规模发展 ,普通大众接受音乐的渠道大大拓宽,客观上促进了通俗音乐的创作和传播。至80年代 中期,《军港之夜》、《请到天涯海角来》、《知音》、《金梭和银梭》、《牧羊曲》 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和蒋大为、沈小岑、苏小明等一批歌唱新星在中国的歌曲舞 台上迅速升起,更多具有专业素质的作曲家加入到这一领域中来,大家共同为探索中国 通俗歌曲贡献才智。(三)80年代中期以后。受“西部电影”、“西部文学”等其他艺术 思潮的影响,一批以西北地区民间音乐风格为基调创作的通俗歌曲如《黄土坡》、《我 热恋的故乡》、《十五的月亮》等盛行歌坛,韦唯、田震、范琳琳、杭天琪等也应运而 生,成为一批以演唱“西北风”歌曲走红的歌星。标志着我国通俗歌曲开始从题材、音 乐语言和音乐风格等方面建立起与人民生活和民间音乐的紧密联系,从而、显示出自身 的独立品格,在此之后,中国流行歌坛出现了注重风格并存竞秀的局面。<br>     90年代以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更大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了,进入了加快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 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得到了实惠,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和改善,对中国 的跨世纪发展和在新世纪的大发展充满了信心。因而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步入了以颂扬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丰功伟绩、表现人们在党的领导下昂首步入新世纪、新时代为主题 的时期,国内涌现出了大批优秀音乐作品,其中以《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最 具有代表性。<br>     《春天的故事》的诞生,正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历程中那位老人所起作用进行总 结的结晶,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对那位老人的无限 缅怀和崇敬之情,他“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他“只服膺真理 却不屈从权威,只坚持实事求是却不盲目信仰”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必将永远激励 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迎接挑 战,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历史的车轮飞转。世纪之交,千年更替。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又面临着一次难得 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创新而不可 墨守陈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向全体共产党员和人民发出了 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谋求发展,昂首阔步迈向新世纪的动员令。号角已经 吹响!“三个代表”、“七一讲话”、“加入WTO”、“国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一 个个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重要思想和重大事件,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激情和奋斗精神。 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昂首“走进新时 代”,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走进新时代》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和现实基础上诞生的。全曲既深情委婉,热气洋溢,又豪迈激昂,气势磅礴。它不仅是 一曲颂扬之歌,更是一段历史独白,是一块记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把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新时代的里程碑,是一段永载史册的光辉篇章。它深刻反映了全 党和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集中精力,奋发拼搏,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豪迈气概,折射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从整个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看,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进步的音乐作品 始终对鼓舞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革命激情和奋斗精神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也顺 应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