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文化作为农村文化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大国,村镇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村镇文化建设的状况、村镇居民的文化水平,不仅直接决定着我国农村的建设精神文明,而且还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村镇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就大部分来说还相当落后。村镇文化建设远跟不上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满足不了村镇居民的文化需求,适应不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搞好村镇文化建设,要做的事情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四个关系。<br>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关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马克思早就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就清楚地告诉人们,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和根本保证,思想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反过来又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很大的影响。我国是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加上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改革的初始阶段,我们的党和国家下大力气进行经济建设,强调物质生产的基础性作用,是无可厚非,完全正确的。但有些人片面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农村的一些基层干部,只抓经济建设而不顾及其他。他们错误地认为,既然经济是基础,经济搞好了,就会一好百好,民主政治、思想文化、民风村貌就会随之得到提高和改观;既然经济是决定性因素,先发展经济,后进行思想文化建设,是理所应当的;经济建设是看的见、摸的着、实实在在、短期内就能见效的,而思想文化是很难看的见、摸的着、短期内难以奏效的。以上错误认识和行为的结果,就使得党和政府三令五申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不能得以贯彻执行。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br>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的文明村镇,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搞得好的村镇。这就要求我们的村镇居民,特别是村镇干部在当前“三个代表”的学习教育活动中,全面、完整、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相互关系,既要看到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决定性地位和作用,肯定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又要充分发挥思想文化对于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看到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并能为精神文明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正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当前,尤其要重视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至今还没有把文化建设放在应有的地位,我们应该看到,在21世纪的社会发展中,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我们今天面对的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而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面对的是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而西方敌对势力正在利用各种渠道,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和传播;面对的是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村镇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村镇居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和文化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2](p106)我们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充分发掘和利用我们的文化资源,切实加强村镇文化建设,努力提高村镇的文化品位和村民的文化素质,将文化注入村镇的生产和经营中,注入村镇的管理中。以经济带动文化建设,以文化促进经济建设。要把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br>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就决定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今我国社会的主文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的先进文化,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它宏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积极、健康、向上。这样的文化,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的党和国家向来重视主文化建设。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以主文化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他提出的“三讲”、“三个代表”、“四个如何认识”、“五种精神”等都是为了弘扬主旋律,坚持和发展我国的主文化。<br>
亚文化或群体文化是指为社会上一部分人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虽然表现出自己特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利益,但都受到主文化程度不同的支配和控制。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尽管人们的民族、职业、年龄、性别等不同,可以属于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但我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我国的亚文化绝大部分的发展方向与主文化是一致的。在我们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有不同群体积极参与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