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张峰
党的十六大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明确提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要“深入持久地宣传和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四个尊重”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认真贯彻这一重大方针,必将极大地激发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向着我们的既定目标胜利前进。<br>
“四个尊重”方针具有深厚的理论性。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劳动群众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首先要调动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积极性。为此,必须强调尊重劳动在“四个尊重”中的前提和基础地位。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块基石。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劳动是人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人以体力和脑力的支出生产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活动。任何人的一切有利于丰富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健康有益的活动,都是劳动。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日益复杂化,劳动形态不断丰富,劳动者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除了传统的体力支出型劳动和操作型劳动,管理型劳动、科技型劳动、经营型劳动、创新型劳动、服务型劳动等也成为新的劳动形态并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从事这些劳动的人都是劳动者。党的阶级基础的增强,主要就体现在劳动形态的变化导致工人阶级队伍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上。“尊重劳动”的根本要求是劳动平等。不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要在全社会提倡和树立社会主义的平等劳动观,以之凝聚起全体劳动者,同心同德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br>
“四个尊重”方针具有明确的先导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在“四个尊重”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集中表达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的突出要求。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曾颇有预见性地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这一预见已为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证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着眼于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大趋势,为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前瞻性的认识基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江泽民同志紧紧把握科技创新这一先导性问题,明确提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科技创新问题,说到底还是人才的问题。”培养不好人才,使用不好人才,留不住人才,吸引不了人才,我们的事业就很难向前发展。<br>
“四个尊重”方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就要充分调动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的积极性。在“四个尊重”中,“尊重创造”主要表达了这方面的要求。这里所说的“创造”,主要是财富的创造。马克思主义认为,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而创造财富即使用价值的源泉则是多样化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都对财富的创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创造财富的过程就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使之发挥作用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相应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受教育的形式和水平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掌握不同的生产要素方面各有自己的优势。因此,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不同社会阶层都把自己的生产要素优势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共同为创造社会财富做贡献。<br>
充分发挥新的社会阶层的建设作用<br>
上海财经大学 张雄
“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指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关注和研究新的社会阶层,充分发挥他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作用;采取必要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意义重大而又十分紧迫的课题,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br>
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和壮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培育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需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需要劳动力、技术、资本和资源按市场规律合理流动,需要一大批为市场提供服务的各种中介组织和各类自由职业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客观上带来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使越来越多的人,其中包括一些海外回国人员,凭自己的劳动和才智成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自主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成为奋斗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有生力量。<br>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要充分调动新的社会阶层的积极性,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当前,需要进一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br>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调动新的社会阶层的积极性,是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应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充分认识和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重要的积极作用,在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工作方式等方面与对待其他经济成分一样对待非公有制经济,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上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平等发展的权利。<br>
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尽快消除体制性障碍。一是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凡是鼓励和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均应鼓励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尽快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二是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保证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三是完善法律保障措施。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和高效率运行的法制与政策环境。我国已颁布了《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初步形成了我国现代企业法律体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修订和制定新的法律法规。<br>
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一是从管制性管理转向服务性管理。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理顺与企业的关系,把管制性管理变成服务性管理,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放在定规立法、奖优惩劣和为企业排忧解困上。二是从不规范的行政干预转向依法行政、依规监督。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干预,在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的基础上,把行政管理转变为依法行事、依规监督。要建立健全信用服务系统和违约惩戒制度,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培养非公有制企业的商业信誉和法律意识;规范发展各类自律性中介组织,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同时督促其遵规守法,合法经营。<br>
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br>
广西社会科学院 韦克义<br>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就是对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利益调整的成败。利益协调则是社会和谐与整合的关键。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使各项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正确反映和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r>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调整,社会利益群体重新分化组合,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态势。据世界银行测算,1978年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呈不断上升态势,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同时,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行业之间与群体之间差距等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农民增收缓慢、就业压力增大、城乡困难群众较多等加剧了社会成员的利益冲突。就一般规律而言,在改革中获得利益越多,承受改革的能力越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动力也就越足。反之,承受改革的能力便越弱,继续深化改革的动力就不足。如果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改革便无法向纵深推进。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利益整合力度,调整利益分配关系,尽快建立与改革目标相适应,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利益结构,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的成果,从而巩固和扩大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br>
牢牢把握正确的指导思想,统筹兼顾不同社会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就提出,解决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必须按照统蠹婀说脑蚶吹鹘诟髦掷娴南嗷ス叵怠!苯竺裢局赋觯骸拔颐撬械恼叽胧┖凸ぷ鳎加Ω谜贩从巢⒂欣谕咨拼砀髦掷婀叵担加θ险婵悸呛图婀瞬煌撞恪⒉煌矫嫒褐诘睦妗!焙跆瓮驹凇捌咭弧敝匾不爸星康鳎骸爸贫ê褪凳┑母飨罘秸胝撸家咽迪趾谩⑽ず谩⒎⒄购米罟愦笕嗣竦母纠孀魑谰荩家吵锛婀恕⑼咨拼砀鞣矫娴睦妗!笨杉颐堑骋恢备叨戎厥佣愿魃缁峤撞阒浼捌淠诓坷婀叵档男魑侍猓⑹贾涨康饕岢滞吵锛婀苏庖换痉秸搿K酵吵锛婀耍褪窃谏缁崂娴髡屑婀巳钟刖植俊⒊ぴ队胙矍啊⒅醒胗氲胤健⑸霞队胂录丁⒓逵敫鋈说墓叵担硭巢煌颉⒉怠⑿幸怠⒉棵拧⒔撞恪⑷禾搴统稍敝涞睦婀叵怠R虼耍颐堑母飨罘秸胝吆腿抗ぷ鳎急匦胝贩从澈图婀松缁岣鹘撞愀鞣矫嫒褐诎ü愦蠊と恕⑴┟瘛⒅斗肿雍推渌缁峤撞愕睦妫飨罡母锎胧┒急匦胧谷嗣褡芴迨芤妗V挥姓庋母锊拍艿玫焦愦笕嗣袢褐诘挠祷ず椭С帧?br>
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并提出了全面、系统的思路和办法。包括: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目前的关键,是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逐步遏制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为此,应主要以税收政策为杠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体系,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众的税收保护,强化税收征管,充分发挥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主导作用。<br>
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重大改革措施的制订和出台要兼顾人们的可承受程度。一般来讲,在改革举措出台前后,社会心理最为敏感和活跃,因而决策者应特别关注和考虑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我国,人民群众始终是改革的主体,是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改革必须是大多数人支持和参与的改革,必须使大多数人受益,必须在大多数人心理承受许可的范围内展开。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们在推进改革时应牢牢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br>
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织就社会保障的“安全网”。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广开就业门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提供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加强以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程度。社会保障还应向广大农村推进,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织就社会保障的“安全网”,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险意识和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