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理论创新与指导实践的统一

(2004-01-14 00:00:00) 来自:人民日报/20040114/陈智愚


    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是指导全党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纲领性文献,体现了理论创新与指导实践的统一。<br>
    明确指出了理论创新的重大课题。党的事业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既令人振奋又十分艰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我们党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勇气,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讲话提出了三个重大课题,即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始终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能否解决好这三个重大课题,直接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直接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直接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一方面,“老祖宗”不能忘、不能丢,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另一方面,又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br>
    明确指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践途径、方式和方法。讲话在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时,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细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新观点、新要求。比如,在思想认识上,强调要充分认识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所谓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能否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在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上,强调要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要求、维护人民的利益,必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在衡量工作的标准上,必须眼睛向下,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在群众观念上,必须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在工作作风上,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等等。这就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实在的,进而做到实践的目标明确,实践的路径明确,实践的检验标准也十分明确。<br>
    明确指出了在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途径和任务。讲话指出,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努力在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将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探索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重大课题。这是历史背景。全面系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掌握其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务必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取得新的成效。具体说就是: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不断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这是实践的重要途径。此外,讲话还明确提出了围绕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即:如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何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何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这14个“如何”,既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今后实践探索的重点,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既是党的建设新的要求,也是执政党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新要求;既体现了党的事业的具体奋斗目标,也体现了国家的具体发展目标,进而进一步表明了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