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牢固树立人人都可成才的观念

(2004-01-14 00:00:00) 来自:文汇报/20040114/余源培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克服在人才问题上不合时宜的观念,方能把人才强国战略变成自觉的实践。为此,特别需要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br>
  ●我们应当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不拘一格选人才<br>
  ●人人都可以成才,要使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需要一些必备条件:一是发展社会教育;二是加快体制创新,不断优化社会成才环境;三是个人的努力<br>
  人才问题是这次上海“两会”代表和委员普遍关心的热点之一。原因是去年岁末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强国作了全面部署。新年之初上海又及时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对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作出了具体部署。<br>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克服在人才问题上不合时宜的观念,方能把人才强国战略变成自觉的实践。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才强国只是少数精英的事情。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从宏观上说,人才强国是一项覆盖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说,人才强国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战略。它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形成千军万马、万众一心的努力,才能切实得到贯彻。为此,特别需要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br>
  首先这是时代的客观要求。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需要各类人才的大量涌现。从“世情”看,科学技术发展快速,经济全球化进展迅猛,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人才越来越成为最具价值的第一资源。再看“国情”,相对于13亿人口,我国物质资源显得十分短缺,人均耕地仅为世界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为1/4,人均能源不足1/2,人均矿产资源排在第53位。这种严峻的事态告诫我们,只有逐步由物质资源的优先开发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先开发,才能变人口包袱为动力。<br>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海依靠什么实现建设“四个中心”?上海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0.06%,自然资源更是缺乏,这几年商务成本提升,土地级差优势逐渐递减,上海的真正优势只有人才资源。美国学者舒尔茨指出:“人类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开发人才优势已经成为上海的核心竞争力,它决定着上海的未来。<br>
  其次这是解决现实人才矛盾的紧迫要求。我国社会既存在着人口资源丰富和人才资源缺乏间的矛盾,又存在着人才资源结构性的矛盾。据统计,我国从1990年到1999年新增劳动力总数约为1.89亿,其中大专以上技术人才仅占3.5%,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毕业生大约占14.5%。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只占46%。大约有36%的新生劳动力还达不到初级技师所要求的文化程度。越是高素质的人才越是匮乏。在全球47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我国合格工程师、信息技术熟练工人和熟练劳动力的易获得性,分别排在倒数第一、二、四名。<br>
  上海虽然人力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矛盾同样尖锐:一是人才的基础平台不坚实,如专业技术人员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仍占约15%;二是高级人才严重不足,占人口的比例只为0.51%左右,仅是日本的1/10,新加坡的1/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三是人才结构需要调整。这些矛盾既对人才开发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也为人人成才提供了机遇和条件。<br>
  鼓励人人成才,当务之急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什么是人才?以往我们过分看重学历和职称,忽视了能力本位,有的地方还假文凭泛滥几成公害。在全社会确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需要破除狭隘的人才观念,要有大人才观。有学者指出,著名的桥梁专家林元培先后参加设计了上海的杨浦、南浦、徐浦、卢浦4座大桥,但他只是中专毕业。还有学者指出,《华盛顿邮报》一年多的科技类招聘广告有3544则,其中2799条完全是没有任何学历要求,要求学士学位的仅206条,要求硕士的仅77条。这些都很值得人们深思。“行行出状元”,无论是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党政干部,或是人类知识创造者、传播者和使用者的科技人员,还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都是人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积极贡献者,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我们应当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不拘一格选人才。<br>
  人人都可以成才,要使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需要一些必备条件:

  一是发展社会教育。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成才。目前我国人均受教育为8年,而发达国家为11-14年。为此,政府需要确立人力资本优先的理念,重视加大教育投资。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主要是依靠物质资本优先积累,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在教育投资的20倍以上。最近几年情况虽有所改变,但仍然跟不上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要求。当然,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能只靠政府,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就要舍得花钱对职工进行培训,努力构建学习型企业;个人为了成才,更加需要重视对终身教育的投资。<br>
  二是加快体制创新,不断优化社会成才环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人都可以成才。这既要求机会的平等,又意味着激烈的竞争。保持其间的动态平衡,需要改革用人制度,变“闭门相马”为“公开赛马”,在社会实践这个“赛马场”上比能力和业绩。上海要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和整体推进,在加强整体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着重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为此,特别需要营造开放、宽松、宽容的社会气氛,形成育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使上海成为人才辈出之地、优秀人才汇聚之海、智慧创意涌流之源。<br>
  三是个人的努力。成才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在成才之路上少不了坎坷曲折。“天生我才必有用”。个人要有成才的强烈愿望,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类型;要善于抓住成才的机遇,又要敢于突破种种传统的、保守的、惰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要持之以恒,勇于竞争,不怕失败。努力实现个人的成才,既是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全面发展的体现。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