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新世纪中国政治伦理的建构与发展

(2004-01-07 00:00:00) 来自:《光明日报》/20040106/何建华


  近日,在由中国政治伦理学分会、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和中共广州市委党校联合举办的“中国政治伦理学分会年会暨全国党校系统‘政治伦理与干部道德建设’理论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政治伦理学展开了讨论。

  关于政治伦理学研究的价值及其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中央党校庞元正教授认为,该学科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固有传统和当代西方学术研究中极具影响力的领域,而且对于当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研究中,应立足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的相关研究成果,探索政治伦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确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治伦理规范,积极开展执政党的政治伦理、道德操守建设。宋惠昌教授认为政治伦理学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不应急于建体系而应深入现实政治之中,抓住难点、热点问题,通过规范和实证分析,重点研究权力的基础、权力的配置、权利的保护、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等政治领域中的道德伦理问题。

  关于政治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核心问题。中央党校戴木才教授认为,在当代,政治伦理应当是处理政治关系、解决政治问题、开展政治活动“应当”遵循的普遍法则;政治伦理学应探究政治的价值原则和根本目的等“应然”性问题,成为一门研究政治正当性及其操作规范和方法论的学问;其研究领域包括政治价值理念、政治制度伦理、政治组织伦理、政治主体伦理等内容。苏州大学李兰芬教授认为政治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政治与伦理两种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问题,具体包括权力配置、制度安排、行政道德等三个基本问题。它能够发挥终极关怀、伦理批判、道德展示等功能并具有形而上性、实践性、意识形态性等特点。

  关于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的转型问题。一些学者认为,政治伦理的建构要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政治文明特色相适应。在当代,政治伦理学具有历史合理性、学科合理性和现实合理性,对它的研究应反对工具主义的方法论,确立一种政治——伦理整体论的研究视角。政治伦理实践是一个社会建构过程,应该致力于实现国家利益、公民利益、生态利益的结合。当代中国政治伦理面临着转型的问题,其基本规范和判断标准应该是“尚公”、“为民”。公为治本,其含义是公开、公正、公利。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的建设不能停留在一般干部职业道德的层面,需要加强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体制的伦理建设。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