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曾是两个取得了辉煌成就的王朝。究其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化上看,当时先进文化的繁荣促成了政治的清明,促进了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政策的产生,促使了统治者采取有益于治国安邦的政治、经济措施。这个历史现象被鲁迅先生称之为“汉唐气魄”。<br>
(一)
汉唐文化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四方的气魄。所谓的汉唐气魄就是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汲取一切先进文化的创新精神。汉朝的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欧洲、亚洲、非洲第一次文化交流,它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也留下了那个时代开明、开拓、开放的精神。西汉文化的精华是多国、多地区、多民族文化艺术撞击和融汇、排斥与吸收的结果,是在自己的传统基础上将东西方文化熔为一体,进行独特创造的产物。它不仅能兼容并蓄地接纳各地区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慷慨地向外输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创造和优秀的文化人才,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环境和民族心理的开放。张骞出使西域既是政治交流,也是经济、文化交流。与汉朝相比,唐王朝更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开放国家,它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最文明的国家之一,以其健康向上、进取自信、乐观豪迈的气派风范对周边各国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亚、非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商人和法僧纷至沓来,学习唐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从而在中国周围形成一个巨大的汉文化圈。同时,唐也特别注意学习别国的先进文化,派僧人玄奘去印度取经学习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文化,并通过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和外来使者,大量吸收异域文化。唐朝不仅是亚洲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成为亚非的经济、文化中心。<br>
二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主流文化导向。汉朝根据建立封建中央集权政府的需要,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这项政策有它的消极作用,但它从思想上加强了统一,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上的主流地位。唐王朝为了展示帝国风范,文化上实行了开放政策。儒、佛、道“三教”并立,其实质就是一种宽容和借鉴相统一的文化政策。唐儒学继承了隋代的南学、北学的成果,形成了唐的主体文化政策——《五经义疏》。对于佛学,唐统治者非常支持,广建寺院,广度僧尼,广写佛经,广交僧侣,广做佛事,并赐予高僧以爵位。对于道教亦然,唐高宗曾去终南山谒老子庙,唐太宗在位时修过兖州和亳州的老君庙。儒、佛、道三家的共同发展,唐代才有了李白(近于道)、杜甫(近于儒)、王维(近于佛)等伟大的诗人,才有了辉煌的大唐文明。<br>
三是任人唯贤的知识分子政策。汉代实行以儒经取士的制度,实行了察举、征召和博士制度,建立了完整有效的儒学士宦制度,从而激发了知识分子参政的热情。唐朝时则基本上完善了科举制度,特别是唐太宗按“才行”取人的思想,打破了从强宗望族中取士的狭小圈子。武则天的“反阀阅制度”,唐玄宗的选相求治思想,开阔了人们对社会人才潜力的认识眼界。在这种政策感召下,人们精神振奋,希望为国家的强盛,为时代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豪迈的时代风尚集中反映在唐诗的进取乐观、雄浑开阔和宏伟明朗的艺术境界之中。李白的“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济天下思想就是这种文化主旋律的强音。<br>
(二)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这种发展进步在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汉唐文化,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客观上代表了当时社会民众的利益,从而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r>
一是先进文化促使统治者政治清明。社会主流文化的先进性可以带动政治文化的清明。汉唐王朝刑法宽松,政治开明。汉初统治者十分重视以德治国,他们先后废止宫刑和肉刑,废除了诽谤妖言罪,减轻笞法,使被笞者可以保全性命。文帝统治时期,全国一年的案件不到四百起。唐贞观十一年制定的《唐律》,仅死刑罪名比隋代的《开皇律》就减少了160多条。贞观四年,“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汉武帝、唐太宗都善纳谏言,任人唯贤。汉武帝强调“在御论”和“器用论”思想。他在位54年,先后下达了4个用人诏,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人才推荐活动,为国家招纳了天文、历数、文学、艺术、工艺、建筑、纺织等各个门类的人才。唐太宗能够广泛地听取臣下的不同意见,任用官吏“不私于党”,按照“才行取人”、“施恩御人”和“用人于谏”的思想,使人人“咸尽其才”。汉唐王朝初年都大力提倡节俭自律。史载,露台之建因为所耗约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便被汉文帝取消。唐太宗严禁大兴土木,为了防止子孙的厚葬浪费,生前就把自己陵墓安排好,“因山为陵,容棺而已”。在他的感召下,贞观时期上下都以节俭为荣。最后,两朝都注意轻徭薄赋,节省民力。如汉文帝曾11年不收田租,景帝则只收一半。文帝将人口税和徭役都减到原先制定的1/3,景帝则规定,诸侯王葬,“治坟无过三百人毕事”。唐太宗也曾13次减免田租。<br>
二是先进文化促使了汉唐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汉唐王朝完善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相互制约、分工明确的官僚体系,完善和强化了军事、法律、监察等制度,建立了包括培养、选拔、任用、考核、升迁、罢免、奖惩等内容的官吏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进一步奠定并巩固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基础,对后来影响很大。两个朝代国强民富,在其统治的大部分时段里,做到了国泰民安,出现了千古盛赞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先进文化增强了汉唐王朝的军事和外交实力,两朝疆域空前辽阔,均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大帝国,唐时更是万方来朝。在先进文化的熏陶下,两朝民风淳,社风正。百姓“人人自爱而重犯法”,“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商旅野次,无复盗贼”,“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唐时妇女有婚姻、社交等社会生活方面的自由。整个社会充满了活力。<br>
三是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汉、唐王朝都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比较繁荣的时期。汉、唐在输出文化的同时,也广泛地吸收了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发展互动态势,为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民族大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变化。从文化结构到宗教哲学和衣食住行,少数民族及外来的文化文学艺术、生活器具、服饰打扮等都给唐朝宫廷及民间以很大的影响。<br>
四是先进文化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汉武帝统治时期,文化盛极一时。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畴咨海内,举其俊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涌现出董仲舒、司马迁、贾谊等一大批思想家和文学家,出现了如《史记》等传世巨著。唐代的科举制度,带动了唐代教育的兴旺,不但官学兴旺,而且私学兴旺。名家讲学,成为时尚,山林讲学、学院讲学风行一时,中国最有影响的书院集贤殿书院即始于唐代。唐朝的先进文化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唐汇集了如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数学家李淳风和王孝通,医药学家孙思邈等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产生了如《算经十书》、《辑古算术》,《千金方》、《括地算术》,最早印本《陀罗尼经》等领先世界的科研成果。其他如文学、书画、艺术、宗教和哲学方面的成就,更为人们所熟知。<br>
(三)
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先进文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渗透于并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活动。借鉴汉唐经验,研究汉唐气魄,对我们实践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中华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br>
启示之一:先进文化必须以时代精神为核心,高举时代精神的火炬。文化是动态的、发展的产物,文化的延续是在继承发展中进行的。纵观历史发展的长河,每一社会发展阶段的先进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时代精神为其内核。文化有其历史的范畴与现实的范畴,在历史的范畴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在现实的范畴中,文化只有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才能被称为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一切优秀历史文化的荟萃,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社会持久发展的精神动力。衡量一种文化是否先进,从根本上说,就看它是否反映了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先进文化既是前进的方向、目标,又是实际的运动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br>
启示之二:先进文化必须是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开放型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文化。先进文化的发展既是社会实践的反映,也是不同民族交流、借鉴和融合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以博大的胸怀面向世界借鉴、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开放借鉴一定要植根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的沃土,吸取历史精华,丰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必须善于从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吸收科学、先进、有益的东西,抵制腐朽、落后、有害的东西,反对反动的东西,做到洋为中用。既不能抱残守缺、夜郎自大,也不能“食洋不化”、崇洋媚外。要站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沿,及时吸收和拥有最新科学文化成果,站在科学文化的制高点上来创新和发展自己的文化,通过开放,广泛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国家的声誉,增强中华文化的向心力。<br>
启示之三:先进文化必须是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发展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先进文化是在批判继承和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当前,人类社会已发展到“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日益加快,以科技创新为龙头的文化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和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人文基础。在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中,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扬弃和更新,才能永葆民族文化的青春,把传统文化的内容创新与民族的情感习惯结合起来。当前,文化创新的关键就是建立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先进文化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这四个系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互相支持、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br>
启示之四:先进文化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前进方向。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决定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先进文化对经济发展、政治进步和人们道德文化水平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现阶段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反映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政治状况和 要求,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人类进步的方向和潮流,有利于改革和发展,有利于 人的素质的提高。发展先进文化的首要条件,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科学文化事 业。科学文化知识是社会文明的基础,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就没有 民族凝聚力,就没有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就会在以经济和科技发展为基础的综合国力 的较量中败下阵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先进文化必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样才能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和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全民族的 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公民,才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