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论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六大挑战

(2003-12-10 00:00:00) 来自:石油大学学报/200203/江华


    中国加入WTO,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同时中国的国民经济、政府组织也直接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当代世界是一个一体化经济、法制政治的时代,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话、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进入了千家万户,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的距离,使不同文化价值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为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理解提供了条件。毋庸置疑,当代世界的发达国家主要是欧美国家,全球化过程中的实施规则主要由欧美国家制定。欧美国家试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借全球化的过程推行到全世界,使欧美文化成为当今世界的强势文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必将带来文化的融合,乃至于出现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世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及其民族文化提出了诸多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br>     挑战之一:中国文化能否继续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和承认西方文化是强势文化,能否坚持向西方文化学习,坚持改革开放,实现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五千年来在东亚地区始终是先进文化和主流文化,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原发地。在古代交通不便的前提下,中国人始终认为自己的礼乐教化是天下最优秀的文化,具有强烈的优越感。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形成了中国礼乐兴盛,四周来朝的局面。然而,欧洲在14至16世纪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在17世纪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在18世纪后半叶又发生了工业革命。在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中,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理论体系,科学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的文化体系,自由、民主和博爱精神与法制相结合的市民文化,彻底摧毁了封建专制和基督教神学的统治。与此同时,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在社会生产方式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男耕女织的家庭经营模式没有任何改变。这样,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依然处在封建礼教的控制下,任何新思想文化很难在一潭死水的社会中产生波澜。在近代的中外文化大碰撞中,西方文化伴随着西方殖民者的炮舰而传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中西文化矛盾的实质是落后的农业文化与先进的工业文化之间的冲突,是封建礼教及道德与西方工业社会的自由民主观念之间的冲突。近代以来的历史说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会使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出现文化心态的扭曲。西方近代以来建立在工业社会基础上的自由民主的文化相对于产生在农业社会中的儒家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形态,中国文化要想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向西方文化学习。向西方文化学习首先要承认自己文化的不足,通过学习西方文化的长处来发展和补充自己。<br>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吸取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实现了对封建文化的批判。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恶化的国际形势下,我国的文化停止了向西方学习、对外开放的脚步。自我满足、固步自封的封建社会的文化心态占据了上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改革的成功促进了民族文化心态的健康,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现实生活中,向西方文化学习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界的共识。我国文化理论界的大多数人主张积极变革,改革开放,强调马克思主义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建设中,强调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的开放的中国文化。同时,也有一些人只是强调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强调国家大局的稳定,反对激进的变革。显而易见,前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后者是新时代的文化保守势力,阻碍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了坚持中国文化的改革和现代化,必须防止保守势力的抬头,对于一些敏感的意识形态问题,采取不争论的策略,减少改革的思想阻力。但是,在态度上,必须承认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计划经济年代的政治文化都具有保守和封闭的特征。建设当代中国的现代文化必须采取开放的态度,应当通过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来发展和壮大自己,吸取全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的精华。在全球化浪潮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中国文化能够适应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br>     挑战之二:中国文化在向现代转型、融入全球文化中能否超越建国后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政治文化或革命文化。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按照苏联的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建立了计划经济和政治文化模式。政治文化是指把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放在首要位置上,以政治标准代替艺术标准,强调文化的政治性、战斗性和革命性。在美学风格上崇尚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理想主义。把文化当作革命的工具,提出了“思想武器”的概念,为了捍卫理想的纯洁性,反对与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交流,使自己的文化体系具有绝对性和封闭性的特点。绝对性是指用极端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自命为绝对真理,对其他文化体系均抱批判的态度,拒之于千里之外,形成了“惟我独尊”的态度。封闭性是指文化体系对外采取关门主义,拒绝与当代世界主流文化的交流,呈现出封闭性。中国文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超越政治文化。所谓超越是指一方面要继承政治文化中的理性核心,实践精神;坚持理想和信仰,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另一方面要抛弃其封闭性和绝对性,对政治性进行一定的限制。如果中国文化不能超越政治文化,就有可能重新走向封闭的老路,与几千年来的保守积习相呼应,使保守的意识形态阻碍市场体制的建设,最终导致文化与经济的不协调,断送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进入文化建设的新境界。<br>     挑战之三:中国文化能否清算传统文化的历史旧账,铲除封建文化产生的土壤,实现文化体系的转型。中国社会的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使中国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在文化形态上,建立以科学理性、自由平等和民主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中国正在迅速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但是不能否认,中国目前的大多数人口依然是农民、生活在乡村,依然保持着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手工劳动的农业生产条件下,小农意识、封建等级意识和封建道德依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传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