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在现实与选择之间——执政条件下党同人民关系思考

(2003-12-02 00:00:00) 来自: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004/胡炳成


    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之日,就开宗明义地向世人表明,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为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是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今天,在党处于执政地位,带领人民开创改革开放伟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成了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历史新课题。<br>             一、提出问题的现实背景
    江泽民同志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明确提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br>     首先,面对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需要对“共产党是不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一问题作出回答。<br>     回答这个问题,似乎答案很简单,也很肯定: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理由很充足,因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今天,79年来,始终为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而且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党每做一件事情都是以此为检验行动的一个准绳。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能在艰难困苦、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党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因而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过去党领导人民搞计划经济,是出于避免资本主义存在的无政府状态,避免资本主义所具有的基本矛盾的考虑,设想通过计划经济这种形式由国家把所有事情都管起来,使得人民少受苦,使得国家能够平稳地向前发展。所以说,当时决定搞计划经济,首先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为什么今天不搞计划经济,而转向搞市场经济呢?同样的道理,也是出于对人民利益的考虑。由于计划经济这种机制缺乏活力,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致使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而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能够有效地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更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必须转向市场经济。因此,在党的整个历史过程中,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准绳进行取舍和选择的。正因为如此,对中国共产党是不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个问题,应该说是没有任何怀疑的。但是,我们同时不能忽视问题的另一面。代表不代表人民的利益,不光我们自己说了算,还要得到人民的认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人民都承认你是他的代表。原苏联共产党辛辛苦苦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70多年,最后得到的人民的回答是,你不是我的代表,你是特权阶层的代表。因此,苏共垮台的时候,人民并不惋惜和伤心。以苏共为戒,检讨我们的行为,还存在许多不可忽略的问题。近些年来党内腐败现象蔓延滋长,在政治领域出现了买官要官、贿赂等恶劣行为,在经济领域贪污受贿,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腐败行为,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的认可。还有众多职工下岗的问题,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悬殊的问题以及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滋长的官僚主义等问题。例如,有的党员干部,甚至是党的高级干部,摆不正党的领导地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关系,居功自傲,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群众的主人,自称是当地人民的父母官,但在其位不谋其政,玩忽职守,奢侈挥霍,吃拿卡要,造成一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有的甚至到了对立的地步。从存在的这些问题中,我们应该看到,要成为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不能自封,不能仅仅表个态,说些冠冕堂皇的漂亮话,而应该通过一系列具体行动来体现。<br>     正因为在“是不是代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所以重新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一命题就有了极强的针对性。这就是“三个代表”提法的新意所在。它是对实践和现实的应对,是根据时代的要求作出的应答。<br>     其次,总结和回顾党的历史实践过程,需要对“中国共产党能不能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一问题作出回答。<br>     当我们得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一结论后,紧接着就要回答“能不能代表”的问题,即有没有能力去代表人民的利益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不是自己说了算,而要人民来认可,要用事实来证明。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实践,可以看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制定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经过前仆后继的卓绝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这,就是能力的体现。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错误,尤其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导致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沿。这时,人民就有理由对你能不能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能不能代表他的利益提出质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乎民意,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使得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重新走上正轨,人民的生活逐渐得以改善。因而,党在人民心中的威信又一次被树立,“代表”的能力再一次被体现。改革开放20年来,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也是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出的抉择。邓小平曾多次指出:一切改革的总目的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上、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完善上,也就是说,改革的最终目标要落实到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上。人民总是通过自己生活水平和政治地位的变化,特别是生活水平的变化来判断改革和其他政策,决定自己的态度。正由于我们党的抉择和行为反映和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才受到了人民的拥戴。因此,“能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同样需要去做,而且需要做出使人民信赖的成绩来。人民对我们能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应该说到现在为止,也不是全部都是作肯定回答的。因为我们的工作还不是尽善尽美的,还有很多使人民不拥护、不赞成、不高兴、不满意的事情存在着。所以,“能不能代表”的问题,不是自己主观认定就可以了,必须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