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最有潜力的支柱产业,作为以视听艺术为特征的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文化产业,作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业,理应得到积极快速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十六大报告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这里有许多原因,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不适合电影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旧观念,真正实现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那么当前在发展电影产业中要转变哪些观念呢?
转变“产品”观念 树立“商品”观念<br>
在计划经济时代,电影是文化产品,电影的生产、发行、放映等过程必须按照产品的方式进行运作,也就是国家投资拍片,国家拿钱收购,国家出钱放映(基本是无偿,只收一点成本费)。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的电影在保留文化产品属性的同时,更具有了商品属性。我们的电影生产必须要考虑有没有人看,必须要考虑市场;电影发行必须要考虑片子好看不好看,票房高不高;电影院必须考虑哪部片子有观众才上哪一部。总而言之,价值规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目前发展电影产业过程中,有些人的观念还停留在产品的观念上,或者还部分停留在产品的观念上,在电影生产、发行、放映的过程中,不重视市场,不重视票房,不重视观众。其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的生产、发行和放映,都要进入市场,按照市场规律、按照价值规律,通过交换手段去实现。电影的投入与产出、生产与消费、效益与回报,都是和市场、商品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必须树立商品观念,重视电影商品属性,让观众进影院。而现在一些影片往往不关注社会热点,不关心群众生活,总喜欢搞些空洞的说教,群众不爱看,没有市场。基层电影工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电影也有商品属性,一部影片所有的价值理念需要老百姓进入影院观看后才有实现的可能。如果观众不进影院,社会效益从何谈起。让老百姓进入影院是第一位的,电影生产中要先把电影当成商品看待,吸引老百姓进入影院,电影的宣传教育等社会效益才能真正体现。”
转变“事业”观念 树立“企业”观念<br>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影生产、发行、放映单位都是事业单位,还有正局级、副局级、正处级等级别之分,吃的都是“财政饭”。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电影单位也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有的是安全改制为企业,有的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有的还是事业单位。无论改革进行到什么程度,也无论是生产、发行、放映领域,都有一个真正转变观念的问题,真正转变事业观念,牢固树立企业观念。要树立企业观念,必须做大做强电影集团,加快集团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同时要加快院线制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壁垒,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要树立企业观念,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是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制度,机制是保证制度实施的程序、规则和运作方式。只有实现了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不动是空改,机制不转是白改,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乱改;要树立企业观念,必须高度重视市场营销。以生产为中心只讲产值、不讲销售和利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把市场营销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要讲产值,更要讲销售额和利润。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产品是市场竞争的焦点,要针对每一个新选题、新剧本、新产品制定电影营销策略,找准观众需求和影片特色的结合点,精心策划,精心宣传推广,精心安排档期,精心营销,以扩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树立企业观念,必须关心市场,面向群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影生产由制片厂决定项目、投资和组织剧组拍摄,剧组人员不关心产品是否适销对路,不关心市场,不关心群众。真正的企业观念,就是市场观念,就是群众观念。例如,现在一些电影生产单位中已经实行了独立制片人制度,独立负责一部影片的制作发行,共同面向市场,面向观众,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共同受益,把个人的积极性和企业的积极性紧密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的企业观念。
转变“单一”观念 树立“共同”观念<br>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拍摄和发行、放映电影只有国家事业单位才能做。现在我们正在实现由“单一”向“共同”的转变。随着电影体制的改革,我们的电影无论是制片还是发行,无论是电影放映还是后电影产品开发,呈现出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这里既有国有和国家控股的企业,也有包括民营在内的其他所有制影视企业。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民营影视企业异军突起,推出了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立得住的影视产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也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如“世纪英雄”、“北京华谊兄弟”、“海润影视”、“北京金英马”成为被市场和观众认可的知名影视公司,投资了《英雄》、《和你在一起》等影片。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包括民营影视公司在内的社会力量投资电影已占全部电影投资的三分之一。这些民营影视企业不仅给电影市场繁荣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它灵活的经营机制、强大的市场扩张能力也给国有电影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和改革动力。
我们要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要求,在电影产业中也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让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电影企业在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就是我们要树立的“共同”观念。
转变“政府投入”观念 树立“依靠市场”观念<br>
资金是电影发展的血脉。在计划经济时代,电影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完全依靠政府投入一条路。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投入仍然是一条渠道,主要是针对公益性电影事业,当然投入的方式方法也有所改变。但是真正大量的投入是依靠市场,是实现融资渠道多样化,不仅国家要投资电影,企业和个人,外资都可以根据《电影管理条例》的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