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新世纪要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

(2003-11-25 00:00:00)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01/纪宝成


    展望21世纪,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也愈演愈明。所谓科学发展的整体化不仅仅是指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也不仅仅是指自然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更应引起我们重视的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社会发展到今天,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无论哪一门科学都不可能单独承担解决世界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的任务,只有顺应科学与社会自身发展的规律,使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给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案。<br>     但是,时至今日,许多人心目中的“科学”可能主要的还是指自然科学,甚至只是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技术。这种狭隘的眼界既不利于科学的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更和21世纪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格格不入。因此,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应大声疾呼,全社会都要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更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与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全面地理解和贯彻党的科教兴国战略,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br>     一、为什么说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br>     最近,在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50周年纪念大会上,李鹏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在新的世纪,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将更加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更加完善。在这一伟大的创造性事业中,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样是科教兴国战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将需要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李鹏同志的讲话,对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及二者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作用做了形象而正确的说明。<br>     随着科学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影响作用的不断加大,特别是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现代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双重效应,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不发展自然科学不行,不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也不行。但是,为什么说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还需要从科学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机制、科学发展的自身规律等方面做更加深入的阐明,从而提高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作用的认识。<br>     大家知道,人类的全部知识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部分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又可以细分为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学等等。另一部分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可以细分为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这是科学本身的一种划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划分,是学科的划分,而不是实践的划分。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科学各学科都是相互交叉起作用的。人类的任何一项实践活动从来都不是靠某个单一的学科来完成的。这从最简单的实践,比如生产一张桌子,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生产一张桌子,不但要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同时还要运用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中国的桌子和外国的桌子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是由历史、文化、美学观念的不同造成的。自然科学及技术的成果给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物质载体,但如何运用这种条件,不是自然科学和技术本身所能解决的,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支撑和导引。生产一张桌子的简单实践都是如此,更不用说现在人类各种各样的不知比生产桌子复杂多少倍的现代实践了。但由简单的例子已经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是可以划分出多种门类的,但实践是多门科学共同起作用的结果。<br>     那么,人们为什么往往忽视人文社会科学而重视自然科学呢?应当承认,这和它们二者在实践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有一定的关系。自然科学经过由基础理论向应用研究的转化,它的成果可以物化和体现在技术当中。新技术一旦出现,就会给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展现出新的前景,这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是直接的、明显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文社会科学则不同。如果说自然科学、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硬件”,那么,人文社会科学也许可以称作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软件”,它的作用是一种支撑、导引、保证的作用,它发生作用的方式是间接的、隐蔽的,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作用的方式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是客观的,一直在起作用的,并随着社会发展作用会越来越大。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同,但有人却把这种不同的作用看做是作用的有无,认为自然科学是不能没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却可有可无,这就大错特错了。因此,我们现在要提高的不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这种作用历来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要提高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作用的认识。<br>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命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但邓小平同志从来没有把科学理解为单纯的自然科学,他曾特地申明:“我说的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包括国内外一些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呼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科学向生产力转化中的作用,说明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日趋复杂,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正在日趋凸现。可以这样说,从科学转化为技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来看,其中的每一步都是在向人文社会科学靠拢。科学转化为生产力,变成技术再转变成产品,这个过程是自然科学一步一步地投向人文社会科学怀抱的过程。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似乎是无形的,但若没有它在这一过程中起支撑和导引的作用,自然科学就转化不成现实的生产力,因为,在从科学到技术、技术到产品的转化过程中,怎样进行资源配置、怎样生产、谁来生产、什么时间生产、在什么地方生产、为谁生产、生产多少、怎样销售、如何进行售后服务、产品利润如何分配等等问题就摆在人们面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往往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而不再是技术问题,自然科学对这些问题是无能为力的。<br>     可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它们在科学向生产力转变的过程中各自起着对方不能起的作用,缺谁也不行。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不是平行地、分别地起作用,而是共同地、相互渗透地起作用。人文社会科学在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的是导向和支撑的作用,如果导向错误,就有可能造成灾难。比如曾经在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史上写下浓重一笔的原子技术,可以用来建立核电站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制造原子弹这种大规模杀伤武器,已经制造出来的原子弹可以用来发动侵略战争,也可以用来作为抵御侵略的手段。又如克隆技术、基因组移植等高新技术,它们使现代生命科学实现了重大突破,但它们在21世纪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后果,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思考和关注。应当说,21世纪的许多高新技术都具有既可能造福于人类,又可能给人类造成难以控制的危险这样的二重性,而且这种可能造成的危险,不知比原子弹要大多少倍。人类需要的是趋利避害地发展,这就需要给科学技术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能的范围之外”。爱因斯坦这里讲的“科学”显然指的是自然科学,要回答他所关注的世界“应当如何”的价值问题,正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任务。因此可以说,如何利用自然科学和技术创新造福于人类,依赖于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导向,依赖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程度及其在全社会形成的文明程度。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和正确使用技术的社会机制,是技术促进人类进步、提高人类福祉的基本前提。<br>     二、不能把“科教兴国”理解成“技术兴国”<br>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人类实践当中,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可是现在有些人就硬是只重视理工、科技,不重视人文社科。如果这样下来,只会使我们的经济、文化及整个社会运行出现畸形。所以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中,两者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这里的科学应该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这里的教育既包括自然科学教育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只有把这两方面讲全,并把这两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贯彻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br>     毫无疑问,我们的国家要兴、人民要富,必须继续下大气力发展自然科学、发展先进技术。但是,同样必须清醒地看到,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甚至更为突出的,那就是观念更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中国社会现在发展中面临的许多根本问题和紧迫性问题并不是单纯依靠自然科学和技术所能解决的。而且,怎么才能使技术加快发展,也有社会机制的问题,这又回到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因此,把“科教兴国”理解为“技术兴国”是非常肤浅、片面的。<br>     为什么说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许多问题主要不是给自然科学提出的,而是给人文社会科学提出的呢?我们在最近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论述的过程中对此有很深的感触。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说,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些论断十分正确和深刻,我们应当进行深入的领会和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论述提出了许多既有理论性又具现实性的根本问题。比如,什么是“先进生产力”,什么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什么是“先进文化”,什么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什么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什么才能称得上是这三个方面的真正代表,如何才能始终成为这“三个代表”等等。江泽民同志的论述没有直接提到人文社会科学,但他的论述句句都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教育有十分紧密的关系。要真正落实和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育。<br>     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论述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例。可以看到,这里有三个依次递进的概念:生产力→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力是和自然科学、科学技术有密切联系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把生产手段、生产工具看做是区别不同时代生产力水平的标志,但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把生产力理解为单纯的技术。如果说生产力不是技术概念,那么,“先进生产力”,特别是“生产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更不是技术概念,而是社会发展的概念。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生产力,这是不错的。但容易简单化。江泽民同志论述的深刻之处,在于没有停留在对一般发展生产力问题的认识上,而是强调“先进生产力”,特别是强调“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不但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问题,也不是社会科学当中单纯的经济学问题。先进生产力及其发展要求的问题,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这又回到前面我们讲过的问题,科学是有学科的区分的,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综合的,不是哪一个学科所能解决的。总之,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论述,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重大的课题。如果不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弄清这些理论问题并在实践中贯彻实施,我们党怎么能始终成为这“三个代表”呢?<br>     其实,从现实来看,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来看,我们不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在深层上,都是向人文社会科学提出来的,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回答的问题太多,不是哪一两个个别的、局部的问题,往往是涉及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根本性问题,不大力发展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怎么行呢?反过来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大大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当年我国进行的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至今都让很多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记忆犹新。那场大讨论对人们解放思想,对生产力的解放,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那场讨论正是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党的十四大做出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策,党的十五大做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决策等等,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其中也熔铸了我国许多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智慧和探索。现在,世界和中国都进入了新的世纪,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发展的任务更艰巨,充分重视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尤其显得重要。<br>     提高人鸲匀宋纳缁峥蒲е匾缘娜鲜叮唤鼋鍪侵厥尤宋纳缁峥蒲г谡隹蒲е械牡匚缓妥饔玫奈侍猓拱ㄖ厥尤宋纳缁峥蒲г谡鼋逃械牡匚缓妥饔玫奈侍狻?br>     科学教育(主要指的是自然科学的教育)和人文教育(主要指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是培养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的全面发展型人才的两个基本方面。人类教育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单纯的科学教育和单纯的人文教育一样,将会造成理智的扭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单纯的专业教育不同,它是面对全体大学生和全体公民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爱因斯坦讲的对,他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如果一个人只片面地接受某一学科的知识,没有志向、没有兴趣、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只是成了掌握某项技术的工具或机器,那就太可悲了。应当说,某一门科学技术不需要每一个人都掌握,但人文社会科学的素养却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br>     现在的问题是,不仅是高等教育,甚至从中等教育开始,对人文社会科学也不很重视。不仅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根基比较浅,甚至一部分文科院校也不太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才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极其重要。一个人处在接受教育的阶段,除了各种基础的或专业的知识以外,最重要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价值观,一是思维方式和方法。人文社会科学对于受教育者开阔眼界、开启智力、陶冶情操起着重大的作用,对确立和改造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着巨大的作用。<br>     很多大师级的科学家的人文素养都是非常高的,比如杨振宁、李政道等等,他们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但他们在给国内青年做报告时,特别强调中国文化对他们成长所起的作用,很大一部分是在谈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如何报效祖国等等。现在我们有些大学生对中国历史很模糊,对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认识很肤浅,对唐诗宋词的了解也仅限于小时候学的那几首,有的甚至连自己国家的地理环境、省会城市都说不出来。像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是有很大缺陷的。现在社会上很重视学习外语和计算机,这是对的,需要学习这两门知识,很有必要。但外语和计算机只是工具,如果只重视它们而忽略了人文方面的教育,就不知道如何使用这种工具和把这种工具用到什么地方。<br>     近几年,国家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从小开始,尤其是要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这一点,生活在国内的人可能感触不深,但是很多在海外的中国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体会更深刻,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就很难在世界立足。美国、日本都是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国家,他们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日本,非常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所以,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要发展教育,就要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方面入手,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真正承担起科教兴国的任务。<br>     三、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br>     面对新世纪,客观形势要求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有一个大的发展,但人们对此的认识还远远不足。客观与主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和反差。不解决好这个矛盾,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不可能健康发展。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应当从提高全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振奋精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两个方面入手。<br>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重理轻文的问题可以说是积重难返。要真正提高全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还需要做很多工作。<br>     人文社会科学确实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体系;既是科学,又是意识形态。正是它自身的这种特点决定了人们不容易客观地评价它的作用。有的人至今不承认人文社会科学是科学,他们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科学。这除了少数人的有意歪曲以外,更多的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误解。这种误解既有认识上的根源也有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由于在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往往以“软”和“隐”的方式起作用,而自然科学则往往以“硬”和“显”的方式起作用,就容易使人们在认识上产生错觉,觉得学好理工科是实实在在的本领,而文科听起来就虚无缥缈,学好学坏也看不出多大的不同。另外,更深层的原因,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不少学科和政治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由于过去“左”的思想的影响尚未彻底肃清,政治仍被一些人看成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没有科学性的东西,这就使人们轻视人文社会科学似乎更增加了一些根据。还有,同自然科学的发展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由于其研究对象和问题的复杂性,它的很多学科确实还不像自然科学发展的那样成熟。这种种原因综合在一起,再加上目前社会上急功近利的风气比较浓厚,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育被轻视,甚至被冷落。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我们到处可见忽视、轻视甚至歧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现象。其突出表现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这种不足不是表现在一时一地上,而是表现在总体上离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需要相距甚远。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像科学技术那样立竿见影,人们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在短时期内其结果也可能不十分明显,但从长远来看危害极大。也正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不是短时期能显现出来的,因此所形成的后果也不是短时期就能改变过来的。由此也更加看出我们提高对人文社会科学认识的紧迫性。<br>     为了使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除了必须提高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使全社会都来重视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以外,还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振奋精神,从自身做起,真正使人文社会科学这只轮子健全起来,这只羽翼丰满起来,也就是要做出现实的成绩,使人们真正感受到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可或缺的作用。<br>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社会,它的研究对象必须面对现实、面向实际,它的研究成果必须被社会接受、承认和采用,必经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教育和这个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发展迅猛、变化剧烈的时代,现在世界的变化可以说是1天等于20年,要在这样一个迅速变革和发展的时代实现国家的复兴,要在经济全球化、生活数字化的条件下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无不需要新的思想、新的办法、新的对策、新的思路、新的视野、新的见解,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需要理论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进一步振奋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从事创造性、开拓性的工作,真正使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既重视基础研究又重视现实研究,在基本理论和现实对策两个方面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使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对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使人文社会科学在新世纪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br>     可见,在新世纪我国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思想的指引下,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为指针,有我国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开拓,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在新世纪一定会取得飞跃的发展。有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两只轮子和两只翅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一定会加速发展和实现腾飞,从而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