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铸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2003-11-24 00:00:00) 来自:《人民日报》/20010327/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最近,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仍然处在艰巨的创业时期,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特别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不懈奋斗精神。这是对历史上国家和民族兴亡胜衰经验教训规律性的总结,是应对国际风云变幻,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实现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必然选择。大力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意义。<br>     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是对历史上国家和民族兴亡胜衰经验教训规律性的总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传承久远而不衰,兴旺发达而不败,无不需要有一种能够兼蓄世界各民族优秀品质的健康向上、不懈进取的民族精神,无不需要有一种能够包容历史、直面现实、拥抱未来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优秀的民族品质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向来尚气节,重情操,“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向来提倡俭朴,注重实践,讲求事功,重德育轻宗教,尚经验弃神异,不尚空谈,讲究知行合一;向来勇于创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革故鼎新;向来宽容,“厚德载物”,“协和万邦”,“百家争鸣”;向来秉承着真诚炽烈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崇高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此外,中华民族还有克己为人、乐于奉献的精神,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注重仁义、讲求信誉的精神,敬老尊贤、尊师重教的精神,端正行为、讲究礼貌的精神,同舟共济、团结奋进的精神。这些精神,通过不同历史阶段的积淀和发扬,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结晶,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风风雨雨中,万众一心,披荆斩棘,不断前进。<br>     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从兴盛到衰落,无不是从道德滑坡、精神萎靡、信念失落开始的。历史上的古罗马帝国曾是何等强大,但当它达到鼎盛之后,社会日益腐化奢靡,道德沦丧,就连著名的罗马军团也开始纪律涣散、安于享乐,逐渐失去了战斗力。最终,强大的罗马帝国也没有逃脱分裂和崩溃的命运。同样,中国清王朝也曾出现过“康乾盛世”,但后来却失去了原有的进取心,不思革新,无所作为,直至日益腐败迷乱,贪官酷吏横行,连有名的八旗子弟也不再是军中精锐,而是沉迷于声色犬马、无所事事。整个社会丧失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不仅没有能力抵御外患,就连内部统治也无法维持。最后,清王朝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中被辛亥革命的怒涛彻底淹没。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br>     如果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衰落是从精神支柱的崩溃开始的,那么,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则无不以民族精神的觉醒为先导。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唤醒民众觉悟,追求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历史。由一部分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的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崇尚科学、民主,而且集中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极大地唤起了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和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流血牺牲,为国家富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获得了人民的拥护,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反复告诫全党,一定要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进行到底。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也一再号召全党坚持发扬革命和拼命、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坚持革命乐观主义、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去争取胜利的进取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号召全党同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和我党的优良传统,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这是江泽民同志深刻总结历史上国家和民族兴亡胜衰经验教训而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也是反思中华民族一百多年自强不息、浴血奋斗的历史所得出的必然结论。<br>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正是我们党在国际风云变幻、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的情况下,领导全国人民迎接时代挑战,战胜各种风险考验,推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br>     大力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着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国家、民族之间的交流、对话与竞争已成为当今时代任何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不懈奋斗,尤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第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比较落后。第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铸造强大精神支柱本身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国家综合竞争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不会改变。他们极力输出其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我进行意识形态的较量。因此,大力弘扬不懈奋斗的精神,铸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决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事关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br>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精神作支撑。如果对群众的思想问题、精神面貌不研究,不正视,不触及,不引导,不仅经济工作搞不好,而且会导致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我们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br>     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也是关系我们党能否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现实问题。大力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铸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进一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br>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民族精神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塑造和维护。当前,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共同理想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使之成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