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论创新的社会意义

(2003-11-21 00:00:00) 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02/顾伯平


    江泽民同志指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他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全面建设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特别需要培育和促进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深入考察创新的社会意义。<br>     一
    创新,从哲学层面说,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析新情况,解决新矛盾,开创新局面。<br>     创新是主体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与精神状态的统一。人作为最高级的智慧生命体,从不满足于自然界赐予的现成东西。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要,人总是通过自身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不断创造出不同于既存事物的新产品,以充分体验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不同时代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创造空间。从古代的石器、铜器、铁器,到近代的火车、轮船,再到现代的计算机、航天器……,人的创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人的这种持续变革、更新和创造的本性,使人类和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因而,创新是人改造现实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创造性活动。<br>     人的自身需要,使人产生了改变现实、创造更理想世界的渴望。但在物化理想世界之前,人必须先在自己的观念中把它创造出来。这种观念的创造,依据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借助有指称意义的语言符号系统,加工处理来自于人脑外部的信息。在不改变客观对象现实存在的前提下,人首先对其进行观念的分解和组合,以自己的价值取向选取和重构,创造出有利于人的、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的观念客体,进而生成新的知识体系,更新旧的实践模式,指导人们进行创造。这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是高度组织化和信息化的人脑所特有的功能,是人类创造力的最重要条件。<br>     创新最大限度地将人类从必然王国带向自由王国。自由是人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对自身束缚的摆脱和解放。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不仅通过具有思维功能的大脑认识到客体的束缚,而且通过创见性思索,开创新实践,使主体自身得到全面发展。这种摆脱客体束缚、要求驾驭客体的能动性,就是人争取自由的创新精神。<br>     创新否定任何僵化守旧的思想观念,抛弃任何落后阻滞的生产方式。对于社会存在,创新否定其落后方面,不断发明和创造,推动社会前进。在否定束缚发展的现存事物及其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创新瞄准未来的目标,不断批判现存事物中丧失必然性的方面,促进旧制度向新制度、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变;面向现实,不断造就着未来的思想、未来的精神、未来的风格、未来的习惯,与保守的传统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创新使人们自我适应、自我控制、自我调整,把社会存在理解为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以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为基本尺度,以创新的实践成果为检测手段来衡量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并借助与传统势力的相互作用,能动地获得全方位的平衡发展。<br>     创新永无止境。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决定了观念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不可能走向终级。就观念创新而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它必然经历从不知到已知、从知识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渐进发展过程。客观事物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人的观念也必然处在发展、深化之中。即使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观念,也没有堵塞观念创新和寻求真理的道路,而是作为进一步探索、创新的指南和起点。如果驻足于已有的认识,不再继续进行观念创新,主观认识就会背离不断发展的客观世界,原有的创新观念就会成为束缚思想的教条,失去其生命力。就实践创新而言,人们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必然带有深深的社会历史特点。就是说,任何创新实践必定受到一定的历史基础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新实践的对象、内容和水平都不相同。上一历史时期内创新实践的成果,将给下一历史时期的创新实践提供基础和条件、阶梯和桥梁。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表现为无限发展的进步过程。“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就创新观念与创新实践的关系来说,创新观念产生于人们的创新实践,受到创新实践的检验,并在创新实践中发展;反过来,创新观念又指导着人们从事创新实践,推动和升华着人们的创新实践。创新实践与创新理论就是这样相互作用,彼此都获得无限的发展。<br>     二<br>     人类社会在不断创新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创新活动的历史。创新强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br>     综观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每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每一次巨大的社会进步,无一不是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而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停止了观念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落后挨打的命运就不可避免。<br>     从西方社会的发展进程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这一次次的观念革命,对瓦解封建制度和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起到了强大的“催化剂”作用。它们敲响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权统治的丧钟,使千百万民众的思想获得了解放,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在18世纪的法国,一大批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新思想、新观念,强烈地启发了人们的头脑,唤醒了人们沉睡的革命意志,激活了人们昂扬向上的社会信心,为行将到来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做了理论上和舆论上的准备。18世纪末到19世纪,德国开展了一场哲学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作用,就是催生了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恩格斯在评价这场观念变革时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2]观念的创新为实践的创新开辟了广阔前景。此后,西方大地先后经历了3次实践创新的高潮,接着又催生出3次现代化大浪潮。第一次实践创新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