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论理论创新

(2003-11-19 00:00:00) 来自:《文史哲》/200104/董京泉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大变革时代总是期待和呼唤着创新意识,呼唤理论的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围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是我们理论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br>     一、理论创新的内涵和着力点
    理论创新是指人类在开拓进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论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br>     理论创新,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解释原则、解释模式、解释视野的创新,即方法论层次的创新,如唯物辩证法、作为方法的唯物史观、系统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结合方法等等。它对新的理论观点、理论原则、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二是在深刻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及人的思维规律、有效探索社会实践新领域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创立新的原理、新的理论体系或新的学派,这属于原创性理论思维;三是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出发,并以此为检验标准,对前人创立的思维理论体系或基本原理,在充分肯定和继承的基础上,以新的观点、范畴、理论原则等形式,作出新的补充、丰富,新的论证和发挥,对其中错误的成分加以纠正,陈旧的成分加以扬弃;四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对前人科学的思想资料和理论观点进行重新梳理,使其系统化,清除由于后人的错误理解而混杂其中的不正确的或随意附加的东西;五是重提或凸显已被淡化或埋没了的前人提出的某些能够反映当今时代精神的理论原则和观点,使其发扬光大。<br>     以上几种类型基本上属于理论创新之肯定性—累积性模式。理论创新还有否定—批判性模式。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就是从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否定——批判开始的,当然其中也有肯定和继承的成分,但都是以批判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诚然,在批判和否定中蕴含着新的肯定,在这种意义上说,否定即是肯定。现在有些新观点起初也是以否定的形式提出来的,但它孕育着肯定性的观点。这种肯定性观点的明确提出,往往要依靠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经验的进一步积累,事物内部矛盾比较充分的暴露,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艰辛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传统的理论观点一直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它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内部谈话中首先提出:“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P236)到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公开明确地提出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P373)等有重大突破和创新的理论观点,以此为指导,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随后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此相伴随,是我国市场经济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因此,依据新的情况和实践,在对旧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审视的基础上,起初所提出的否定性理论观点,也是理论创新的一种形式,随着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比较充分的揭示,它必将以肯定性的观点表征出来。<br>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就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而言,其着力点应当是:在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开拓新视野,进入新境界;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的研究上,创造新成果,得出新结论;在基础研究、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上,取得新突破;在对时代脉搏、实践经验和重大问题的准确把握、敏锐反应中,培植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在继续重视思想材料积累和观点创新的同时,着手研究构建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学科理论体系。21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尤其应当在内容、形式、结构和功能上,着力于充分揭示出新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及其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规律和诸多新特征。<br>     二、理论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先导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观念创新、思维方式创新等。在所有这些创新中,理论创新具有基础地位和先导作用。<br>     就社会基本制度创新而言,没有14至15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没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高举人文主义旗帜,喊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和对教会、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没有西欧的哲学革命,就没有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对此,恩格斯曾经深刻地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变革的先导。没有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就不会由空想变为科学,由理想变为现实,由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对于中国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与我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r>     就体制创新来说,没有凯恩斯主义等经济宏观调控理论的提出,就不会有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战后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就不会有现代西方经济模式的建立。在中国,没有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就不会有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体制的建立。<br>     就科技创新而言,没有牛顿力学定律、细胞学说、电磁理论、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就没有后来西方在科学技术上的一系列创造发明;没有爱因斯坦相对论和质能相当关系式的提出,就不会有原子核技术的发展和核能时代的到来;没有分子生物学的创立,就不会有生物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克隆技术等的发展;没有数理逻辑和微电子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就不会有当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信息革命。<br>     至于新观念、新的思维方式等,它们或者是新理论的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