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众文化”英文为"popular culture"或"mass culture",有人译为“通俗文化”或“消遣文化”。大众文化是低层次的文化。<br>
大众文化是在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典型形态是20世纪的“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后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的总称,其意在指出这种文化的创造目的和创造手段与工业生产方式相似,是一种标准化、复制性、大批量的生产,为的是创造消费使用价值,经济效益是其运作杠杆。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作为“文化工业”的大众文化是商品生产原则普遍化的产物,也是社会信仰和价值中心历史性解体的结果,而绝对贫困者减少,科技手段提高,制作成本下降,则使这种文化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br>
大众文化是社会全面发展、综合进步的结果。从大众文化的产生看,它有赖于3个基本条件:一是商品经济的相对发达,这是经济条件;二是言论出版自由的保障和社会观念的普遍开放,这是政治条件;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和渠道的形成,这是技术条件。而当代和当前大众文化之所以呈现前所未有的普及浪潮及强劲的发展势头,是由于在这3个基本条件上又增加了新的因素。在经济条件上,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一体化趋势打破了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壁垒,而横向交流中首先和直接的交流是大众文化的交流。在政治条件上,社会生活日趋民主开放,社会文化信息激增,人们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在技术条件上,在广播电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卫星、电脑和因特网,形成全球信息一体化的传播网络。这种信息一体化不仅是跨地域的,也是跨阶层的,百万富翁与平民、政治文化精英与寻常百姓,都收看同样的电视节目和电视转播,在电脑面前人人平等,结果是阶层特征淡化,文化朝雅俗共赏的方向发展。<br>
大众文化是反映最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和取向,具有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文化。这里的“大众”兼有数量、时间和空间的3种规定性。其一是数量庞大,大众文化大量复制,消费对象或受众人数众多,与象牙塔上曲高和寡的所谓“文化精品”截然不同;其二是时间迅速,影视文化代替了印刷文化的主宰地位,大众文化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广泛传播,使过去对文化消费的“读”和“想”变成了“看”与“听”,在极短的时间内甚至几乎是同时被人们迅速认同和接受;其三是空间广阔,大众文化辐射范围宽广,冲破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因素造成的障碍,跨越年龄、性别、职业、阶层、地域等等的界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雅俗共赏。而大众文化中的“文化”,无疑是广义的文化概念,即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在内的广泛的社会文化。如流行歌曲、卡拉OK、迪斯科、武侠言情小说、电视肥皂剧、商品和广告、时装发型、居室陈设、健身方式、新潮时尚与礼仪等等,莫不属于大众文化范畴。<br>
可以这样定义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以消费为中心,以大众传媒市场流行为走向,以文化时尚为内容,以社会大众为对象的文化样式。商业性、流行性和庞杂性是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br>
第一,商业性。大众文化的商品性能压倒非商品性能,直接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是要市场上的大众拿钱购买和消费的。因此它必须符合大众的文化消费口味,向大众的消费热点趋进,通过市场机制得以传播并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给它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这就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即它是商业性文化。<br>
第二,流行性。大众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最新文化时尚的表现。加之它从内容到形式都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性,所以能为现代传播媒介所接受,迅速而鲜活地传达给社会大众,家喻户晓,广泛流传。只有流行才有市场,流行性是大众文化生命力之所在。大众文化追踪的时尚往往是“短暂时尚”。“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没几年”,正是大众文化流行性的写照。<br>
第三,庞杂性。由于大众文化在构成上的复杂性,以及产生大众文化的社会复杂性,使得大众文化先天带有自发和盲目的成分,具有庞杂性的特征。这不仅表现在它内容上、形式上的五花八门,五光十色,涵盖极其广泛,也表现在它质量上的良莠不齐,情调趣味上的高低优劣。如国家电视台、政府报纸的周末版属大众文化;克莱斯曼的钢琴表演,国际剧坛上流行的“小剧场”话剧是大众文化;而街头小报、地摊文学、各种伪科学、反文化中的庸俗愚昧,乃至造假贩“黄”,也并非不是大众文化。<br>
二<br>
大众文化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打破了文化阶层对文化的垄断这种文化特权现象,使文化从文化的金字塔里走出来,走向民间,走向广场,走向家庭,与亿万普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直接的关系,成为他们的日常活动,使文化(特别是狭义的文化艺术)摆脱了过去那种只依附于极少数人的寄生性,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性,“它表现了一种文化上的平民主义趋势和大众化思潮”。(法兰克福学派)过去某些传统的文化形式,如绘画、雕塑等,其存在方式具有一种“神秘性”和“崇拜价值”,即大多作为有地位和有财富者的收藏品而与大众相隔绝。今天大众文化的批量生产和复制技术打破了这种状况,使文化精品从封闭的神秘存在中走出来,成为人人都可以欣赏到的东西。无疑这是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历史进步。大众文化的另一个合理性是“它说明了人类在文化生活中对感官满足的需要是不容忽视的。”(法兰克福学派)所以,从上述意义上说,任何否定或贬斥大众文化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以“文化精英”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大众文化流露出本能的反感、蔑视或不屑一顾,对上流社会或精英文化无限惋惜和留恋,实质上表现出的是一种“没落贵族式的文化保守主义”。<br>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大众文化由于其商业性的显著特点,由于它具有的某种自发盲目的成分以及由此带来的庞杂性,其消极性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法兰克福学派指出的:在浅层意义上,它过分激发了人的感官享受的欲望;在深层意义上,它把人的非物质的精神活动降格为特殊的物质活动,从而悄悄地扼杀了人的自由天性,取消了人的理想[1]。<br>
首先,大众文化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