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十三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们党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更重,工作难度也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渗透力,在我看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五种意识:<br>
一、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意识”<br>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思想又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任务就是随时抓住人的思想变化,化解矛盾,解决困难,把着眼点放到充分调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来,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关心人、爱护人、团结人和帮助人。只要广大人民的心齐了、气顺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与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顺利推进。”<br>
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意识”,关键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真正处以公心,祛除私欲,不要打着“实事求是”的旗号大搞实用主义、机会主义,不要打着“改革”的旗号,以“合法”的手段非法为个人谋取权利。做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听民声、察民情、连民心,要多为群众做“雪中送炭”的事,少为自己做“锦上添花”的事,切切实实地帮助群众,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牢牢把握广大群众的利益,把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作为判断是非、决定好坏的最高标准。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做到实事求是,襟怀坦白,一心为民,一心为公。<br>
二、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形象意识”<br>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党的各级组织及其领导干部和思想工作者,其在群众中的形象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效果乃至党的声望和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格力量。“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人楷模”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中外概不例外的普遍原理。<br>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做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这比什么都灵,这是无声的也是最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回顾历史,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成为我们党的传统和政治优势,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身作则,克己奉公,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高风亮节,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典范和化身。广大党员和干部以领袖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良好的形象,从而保证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br>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甘为人仆,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并把做官和做人结合起来,做到躬身做官,挺身做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去教育群众,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打铁先要自身硬。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而作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如此。<br>
三、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意识”<br>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规范的贯彻执行,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做亡羊补牢的工作,起事后“消防”的作用,而应该着眼于教育,着眼于建设,着眼于防范。因此,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br>
首先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人。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际和新的发展。教育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正确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所带来的影响。<br>
二是切实抓好形势与政策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要针对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实际,对大家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释疑解惑,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增强信心,坚定信念,自觉地与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br>
三是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育广大青年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帮助他们树立起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献身精神,有渊博的知识和真才实学,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有高度的纪律修养和高尚的道德风尚,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强的体魄。<br>
四是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人们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气节,具有远大的理想,增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高度责任感。<br>
五是坚持不懈地开展艰苦奋斗和创业精神的教育。现在各单位都在进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其中,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如果领导干部能够艰苦奋斗,守法自律,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改革就能够顺利进行,通过改革就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领导干部不做人民的公仆,不艰苦奋斗,那改革就不言成功。江泽民同志说:“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始终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自力更生的精神,并且,要把宣传这种精神作为一种长期的、重要的任务,在全社会树立艰苦创业为荣、奢侈腐败为耻的风气。”<br>
四、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情理意识”<br>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而一种正确的理论思想、观念只有成为一个人自己的东西,才能持久起作用。因此,简单的忆苦思甜,生硬的行政命令,粗暴的“贾子训政”和被动的消极防范,都很难奏效。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因而,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情理意识”、发挥情理的作用,才能使教育起到应有的效果。情是艺术,理是科学。只有入情、入理,才能入脑、入心。所谓“情”,就是指情感激发。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一种对人们的诱导,希望籍此获得对象的思想情感的认同。情感是人们态度结构中最容易泛化的因素,所以“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于理”,“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同”。因此,我们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象内心的情感因素,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和疏导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人们的心坎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所谓“理”即“理性说服”。强调“情感激发”并不排斥理性说服。对“诉诸情感”和“诉诸理性”的研究表明,“纯情感”及“纯理性”的论据都是不可取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保持两者统一、有机地融合。<br>
五、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意识”<br>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这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密切结合新形势加以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必须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法,就难以收得很好的效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眼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为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加强与改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中改进,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改进和创新中提高。<br>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思想政治工作在面临新环境、新问题和新的对象的情形下,如果仍然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就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创新任务既艰巨又紧迫。长期以来,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形成、积累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理论和经验,这是我们创新的基础,必须予以坚持。当前,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的迫近,为我们的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尤其是网络、数字技术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宣传形式和手段。中国首家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的诞生,是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方面的一大突破。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网络数字技术虽然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而理论创新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是创新的根本所在,即在原有理论基础之上实现新的突破,并通过实践的检验来进一步加以验证。至于如何作好具体的理论创新工作,由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情况的差异,创新也有所区别。但时时刻刻树立一种创新意识,恐怕是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铭记在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