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把建设文化大省作为浙江面向新世纪,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在内容上多着重于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旅游、体育等领域,以及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促进文化消费的措施和途径等。笔者认为,建设文化大省,涉及面固然甚广,但首要的着眼点是必须确立其主题选择,使文化大省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实施,获得提纲挈领的支撑。新时期应有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具有先进文化的鲜明特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的关键因素;它集中体现了文化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基本功能,并深入渗透于各种文化领域。因此,文化大省建设的主题选择,应该把更深远的目光投向道德建设,以更充沛的精力直奔道德文化。<br>
一、道德文化:先进文化的鲜明特征<br>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映射着人类主体自觉性的不朽光芒。这种主体自觉性正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所在。马克思曾经指出:蜜蜂的蜂窝,令最善于精巧计算的建筑师都自叹不如的合理,但是,每个最蹩脚的建筑师都比蜜蜂高明,因为,建筑师在建造房屋之前,已经在头脑里构思了它的模式,而蜜蜂只不过出于其本能而已。就是说,人的活动是自觉的,他能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及其后果,并进行主体创造,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而文化作为人类创造出来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工具,正是促使人类这种主体自觉性充分和正确发挥的根本条件。并且,人类对改善自身环境和自身素质的不懈追求,又推动着文化的不断创新。这种不懈追求和不断创新,在最终价值指向上就是人的解放,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br>
人的主体自觉性与人的自由和解放是相通的,人只有成为主体才可能是自由和获得解放的。同时,主体自觉性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并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不同时代社会实践的特点不同,人的主体自觉性扩张的程度也就不同。因此,人类的文化,就有先进和落后的层次之分。道德作为人类行为和关系的一种最广泛有效的调节方式和规范系统,是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过程中实现的一个最鲜明的主体自觉性表征,也是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成果。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5页。)它使人在发挥主体自觉性时,不仅能正确调整自身与他人的相互关系,而且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内在论证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的行为目标和路线。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对人本身就具有一种最伟大的价值,因为它提高人的地位,使人格变得高尚,唤起和发展着人身上真正合乎文化本性的主体自觉性。它的深远意义在于确保人类文化生活世界与政治、经济生活世界的完整与统一。当然,这里所说的道德,是指具有善的根本性质的道德,即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反映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的道德,而不是与此相悖的虚伪道德和空洞抽象的说教式道德。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人们的控制行为、选择行为、评价行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精神的善恶性质作过简明扼要的描述:“实质:‘善’是‘对外部现实性的要求’,这就是说,‘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要求[1]和外部现实性[2]。”(注: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00页。)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全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既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浙江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外部现实性”,又符合全国和全省人民的主体利益“要求”,从而具有道德上的“善”的根本性质。被这种本质上的善所涵盖和生化的社会主义道德,不仅可以续添文化两字,称之谓“道德文化”,而且可以说是文化的灵魂。它对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负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并适应着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具有先进文化的鲜明特征。<br>
(一)道德文化是一种优势文化。<br>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文化优势,主要体现在提高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人的道德素质,充分发挥全体公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在思想道德上通过最佳发挥而形成一种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素质优势。这是我国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也是我国发展先进文化的第一要务。<br>
当代社会发展观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标尺和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使社会具有活力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文化的深层次功能的体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人的能动的心理活动状态,是由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主要通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主体自觉性持久表现出来。调动人在劳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外激励和内激励两种方式。外激励主要是指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以及用制度约束和激励人的行为,而内激励主要是通过在全社会形成统一协调、励精图治、互助合作、奋发向上的道德观念,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使个人目标融合于社会集体目标之中,在思想上和心理上产生持久的共识效应,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道德文化的这种深层次功能,进一步体现了它是一种优势文化。<br>
(二)道德文化是一种时代文化。<br>
道德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现实状态的反映,具有与该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求相联系的社会属性,因而它是时代的产物,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br>
从文化的民族性视角看,道德文化是民族生存活动的历史结晶,同时又随着民族所处的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代表着一个民族直接面对并直接生活于其中的文化国情。这就要求道德文化建设必须植根于其文化国情土壤之中,能够最大限度克服自身局限、发挥自身优势,按照时代要求和文化发展规律,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整,以体现整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性。<br>
从文化的世界性视角看,道德文化在世界各国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产生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