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积极带领着代表中国先进社会 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近代 志士仁人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和中国现代化艰辛探索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观,深刻地认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 ,锲而不舍地围绕着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殚精竭虑 ,激浊扬清,先后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 路,已经实现了中华民族从沉睡到觉醒、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历史性巨变,正在引 领中华民族昂首迈向全面复兴的康庄大道。<br>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的100年,也是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 100年。面对近代以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 任务,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运用马 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深刻地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的现 代化之路,正在完成西方国家用几百年时间才完成的从结束封建专制到建成现代化国家 的历史性跨越。<br>
一、近代中国特殊国情与现代化探索<br>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社会情况和自然情况、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的统 一,包括基本国情即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历史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即各个方面的 基本状况。国情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出发 点,它决定和制约着社会发展道路。<br>
中国近现代社会具有特殊的国情,其核心是社会性质。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只有认清 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和转变(注:《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中国的特殊国情不是一般意 义上所说的任何国家民族都有的自己的国情,而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分析的五种社会经 济形态以外的另一种类型的社会。这种社会既不是完全的封建主义社会,更不是发达的 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联合压榨下所形成的畸形的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从经济上讲,这一社会既有封建主义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还有大量的 个体经济,而封建主义经济占主体地位;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既有帝国主义资本,又有 民族资本,还有买办性官僚资本,而以帝国主义资本占垄断地位。从阶级关系上讲,这 一社会既有地主阶级,又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而占主体地位的则是农民和小资产阶 级。从政治上讲,中华民国有名无实,千余条不平等条约成为套在中国人民脖子上的沉 重枷锁,形成“国中之国”、“权中之权”,没有独立与民主。从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落后国家变成先进的现代化国家,我们不能不走一条特殊的道路。<br>
但在近代中国80年的浩浩长河中,许多具有爱国思想的志士仁人在关于中国如何从经 济落后的农业国家变成现代工业化国家问题上,不了解中国的特殊国情,看不到中国社 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把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作为救国救民的灵丹妙药。无 论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无论是从器物上向西方学习,还 是从制度上和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总的说来都没有离开过“西学救国”的发展基调 。但由于中国封建势力的顽固和盘根错节,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由于对中 国的特殊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尽管具有不 同程度的推动作用,即使像当时“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来被视为 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制度”,“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 开了闸门”(注: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 001年10月10日。),引起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但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 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总结中 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教训,才最先认清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两大主要矛盾 ,并明确指出中国要从农业国家走向现代工业化国家,必须走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实 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社会主义国家。<br>
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现代化<br>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 据中国特殊国情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进行艰辛探索的创造性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探 索改造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道路抉择。这里,所谓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系指在落后的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如何开展共产主义运动,夺取政权,进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革命道路。它既区别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性质和城市武装起义),又不同于历 史上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包括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革命阶段、两种性质革命。前者是通过农村包围城 市,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后者是以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杠杆,通过社 会主义改造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注:郑德荣:《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东北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8页。)。一句话,通过新民主主义,达到社会主义。其 实质则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创造前提条件, 奠定物质基础。<br>
在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如何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是一个史无 前例的创举,既无经典著作回答,又无先例经验可循。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又是一个漫长 的艰巨斗争过程,各个历史阶段、阶级关系和矛盾不断呈现出变化,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的成功运作与实现不可能一帆风顺。它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指引 下,必须根据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施不同的具体的战略与策略方针。在开拓新民主 主义革命道路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没有停止关于中国先 进社会生产力发展问题的思考。早在40年代毛泽东就曾把对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如何,作为衡量一个政党功过是非的最根本标准;把发展农业生产作为土地改革、消灭 封建剥削制度的直接目的;把国家工业化作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物质基础,同时还 明确指出:“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 必需工业化”。“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新式工业”(注:《毛泽东文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1081页。)。所以“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 ,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 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注:《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 、1081页。)。这些思想在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中闪烁着熠熠光辉。<br>
建国以后,在如何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 主义社会过渡问题上,鉴于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合作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对国计民生具有两重性、农民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及农民小生产者的特殊性; 鉴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的一穷二白的状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 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运用列宁过渡时期理论,正确地分析中国特殊国情,领导全国人民 又开拓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是以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为主体,以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 的“一化三改”同时并举的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其实质就是以工业化为目标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之路。<br>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现代化建设<br>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看到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性 质,又考虑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对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及其所处 的历史方位所作出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根本 出发点,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理想与目标的基本依据。<br>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已基本消灭。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 重大课题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从根本上说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要求中国 共产党人必须首先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方位和特殊国情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由于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经过短暂而急促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而来。因此我国在50年代中期虽然已经确立 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其社会性质而言是超越资本主义的,但就其社会发展程度和生产力 水平而言则又落后于资本主义,甚至在某些方面尚处于前资本主义状态。这是一个初级 阶段的社会主义。它与经典马克思主义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相距甚远。这就决定了中国 在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原理,走一条适 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必须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能实现别的许 多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历二三百年才实现的生产商品化、社会化和工业化、现 代化。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br>
但遗憾的是,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问题上,我们党曾经历过严重曲折 ,付出了巨大代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对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大胆吸收和借鉴人 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这一道路既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又区别于马 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传统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它需要解决的是在一个经 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至今,改革开放20余年,由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及以江泽民为核 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并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经受 住了实践的考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我们已经实现了现 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国民经济翻两番,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经济与 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中国人民正以豪 迈的气概实现着中国第三次历史性巨变。<br>
四、中国现代化历程与“三个代表”<br>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文明长期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人民在19世纪中叶以后 梦寐以求、为之奋斗的目标。但由于时代背景与中国的特殊国情,资本主义现代化在中 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领导核心并发挥巨大作用, 正是因为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江泽民所说“三个代表”的党。事实上,中国共产 党诞生以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列宁民族殖民地理论,认清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特殊国情,高擎反帝、反封建大旗,锋芒直指束缚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先进 文化的桎梏,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经过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斗争,夺取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引起20世纪中国第二次历史性 巨变,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打开了通向中国现代化的航道,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 纪元。<br>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探索中国式的工业 化道路历程中,在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指引下,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由于急于求成和阶 级斗争扩大化影响,也曾一度偏离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航向。十一届三中全会适时 地拨正了这一航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一个崭 新阶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发展先进社会 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强烈愿望,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科学地总结了我国长 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 线,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强调了科技是第一 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要以改革为动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三个有利于 ”等一系列重要观点,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br>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国民经济获得快速、 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世纪之交,江泽民同 志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阵地,传承历史,立足现实,高瞻远瞩,面向未来,明确提出 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 、宗旨和任务,为解决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实现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指 明了前进方向,是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各项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科学 指针,必将有力地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历史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