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看“三个代表”

(2003-10-09 00:00:00) 来自:《新华文摘》(200105)黄宗良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说明,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执政的共产党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实质是人的解放和发展,其中心是摆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这里包括6个方面:
    1.不失时机夺取政权,改造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br>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就必须在革命的主客观条件成熟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夺取政权,这是改造旧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要的政治前提;但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既不能滞后,也不能超前。<br>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论。十月革命时,孟什维克、普列汉诺夫等人就认为布尔什维克不该夺取政权,因为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程度。列宁回答说,实现社会主义需要有经济文化前提,但是,我们可以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列宁是对的。当时布尔什维克不夺取政权,就谈不上改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就无法发展,俄国社会就无法前进。例如,当时除了布尔什维克以外,其他政党就无意或无力解决经济发展中最为迫切的土地问题。<br>     在中国,当年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形成的两股最大的政治势力——国共两党,究竟谁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呢?为什么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打败800万国民党军队简直就是摧枯拉朽?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已经腐败不堪,成为落后的生产关系的政治代表,不打破以“四人家族”为代表的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就不能发展。<br>     所以,问题不是“该不该夺取政权”,而是为什么共产党能够取得政权。把它看成是个别人的意志、策略、计谋的结果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共产党在这些国家取得政权代表了当时广大工农大众的愿望、要求和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一次大解放。正因为这样,才有像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新中国建立后头7年社会生产力大发展这样的巨大的历史性成就。<br>     问题出在夺取政权之后如何实行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主义国家普遍的错误是太快太急,超前了。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就出现了明显的偏差,“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人民公社化运动则使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苏联的全盘农业集体化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经过全盘集体化的大潮之后,1933年马、牛、羊、猪总数比1929年分别下降50%、43.2%、65.5%、41.6%。<br>     2.适时地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br>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不发达国家搞社会主义有一个重要思想: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西方国家。这里自然包含着利用政治力量搞好经济建设之意,但其工作重心是经济也是显而易见的。<br>     革命胜利后的党和国家政治任务、专政的职能依然存在,因为国内外还有十分尖锐的阶级斗争,即使是解决好经济任务本身也需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保证。但是,“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如果脱离经济任务去搞政治、搞阶级斗争,甚至“以阶级斗争为纲”,脱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企图单凭政权的力量来搞社会主义,其结果只能搞出“贫穷的社会主义”,不受百姓欢迎的社会主义,没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在这种社会主义之下,生产力得不到解放和发展,民主受到损害和破坏,广大人民群众得不到真正的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三中全会以后,这种状况得到根本的转变,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摆正了。这当然不是说,我们现在什么问题也没有了。<br>     3.及时改革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发展三者的关系。<br>     斯大林模式曾经起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由于忽视市场作用,不允许竞争,靠行政手段、以指令性计划来推动生产,分配上又趋于平均主义,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缺乏活力和内在动力。所以这种体制不改革就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br>     中国在经过“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情况下,掀起了改革高潮,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都调动起来了,于是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人间奇迹。以后,党和政府又非常谨慎、极为精心地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三者的关系,才有了近20年来的伟大成就。<br>     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关系是中国改革的领导者高超的领导艺术的重要体现,是中国改革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实践说明,只有通过改革解决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才能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稳定,才能有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的社会政治稳定是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民群众所需要的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没有稳定,改革可能翻车,发展无从谈起。而发展则是改革顺利推行和造成稳定社会环境的最重要的基础,社会稳定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改革如果导致经济停滞和滑坡就可能陷入泥潭。苏联近半个世纪的改革史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证明了这一点。<br>     鉴于苏联的教训,笔者认为不能无条件地、笼统地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必须有正确的方针、方向和方法,必须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br>     4.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生产目的,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br>     上述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斯大林把它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提出来的。这里涉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军工与民用,即“导弹”与“面包”、“大炮”与“黄油”的关系问题。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大国,长期处于西方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之下,为了国家安全用相当一部分力量去搞军工、军事科研是无可厚非的;苏联曾经给予各国革命以实际的支援也是不能否认的。但后来在“国际主义”和“世界革命”思想的影响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