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经过十四大、十五大,到十六大召开的13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我国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有利的机遇;国内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处在阶段性变化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叠加交织。面对新的重大历史考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拓前进。13年来,我们党和国家战胜了来自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这13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br>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br>
13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发展的道路很不平坦。先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贸易制裁,克服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两年降到4%左右带来的严重困难,推动经济发展重新进入了快车道。紧接着在90年代中期,有效治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成功实现经济的“软着陆”。然后从90年代后期以来,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同时陷入经济低迷的不利影响,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世界上被誉为“一枝独秀”。13年来,不论国际国内发生什么情况,党中央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从而保证了我国经济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89年的16909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2倍,年均增长9.3%,居同期世界各国年均增长率之首。在1995年和1997年分别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由居世界第十位跃升到第六位。钢、煤、水泥、谷物等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13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中,许多方面出现了阶段性变化,取得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就。<br>
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1990年—2001年粮食平均年产量93777亿斤,比80年代平均年产量增加1838亿斤,近年来粮食储备量保持在历史最高水平。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我国用占世界10%的耕地成功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在国际上被称为奇迹。<br>
工业持续快速增长,1990年—2001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重要工业品产量大多成倍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1989年—2001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9%,成为重要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由10年前的1%左右提高到现在的15%。<br>
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八五”期间,采取措施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相继开工。特别是1998年—2001年,累计发行国债6600亿元,形成投资总规模3万亿元,其中大部分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了一大批包括加固长江干堤等利国利民、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工程。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高。邮电通信业飞速发展,目前固定电话用户已突破2亿户,移动电话用户也已接近2亿户,均居世界第一位。过去长期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现在已基本消除,城市面貌明显改观。<br>
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城镇化进程加快。1990年—2001年,在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中,第一产业由27.1%降为15.2%,第二产业由41.6%上升为51.1%,第三产业由31.3%上升为33.6%。同期在全国人口比重中,城镇人口由26.4%上升为37.6%,乡村人口由73.6%降为62.4%,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br>
西部开发取得重大进展。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公路国道主干线、江河上游水利枢纽、生态建设工程等关系西部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总投资6000多亿元。<br>
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这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综合表现。1989年财政收入只有2665亿元,2001年为16386亿元,增长5.15倍,年均增长16.3%。国家外汇储备1989年只有55.5亿美元,2002年8月为253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比1989年增长近45倍。<br>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9年的15.04‰下降到2001年的6.95‰,人口素质不断提高。1998年—2002年,全国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达5800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29%。5年来全国共植树造林3.6亿亩,封山育林4.8亿亩。2001年与1991年相比,污水排放量下降57.2%,固体废物排放量下降33.4%,废气排放量下降30.5%,城市污水处理率由16%提高到36%。<br>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历史性突破<br>
13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改革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动力。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重大突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构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br>
首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推行市场取向改革的重要方面和重大成果。十五大把这种格局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作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决策,对激发全社会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