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为了早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并使社会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使我党永葆先进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三代领导核心在深思熟虑之后,视察区位优势突出、最能检测我国各项政策是否科学、是否适合国情的实验场的南方,且收获都丰——毛泽东在视察、听取汇报之后写成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我党探索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邓小平在视察之途作了“南方谈话”——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书;江泽民在考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br>
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我国三代领导人进行了呕心沥血、不屈不挠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突破前人又有自己智慧结晶、大胆创新又不脱离现实国情的新思想、新理论,并自成体系,极大地指导和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划阶段的伟大意义。而其中最突出的是三代领导核心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重大历史关头时他们“南巡”前后的一系列言行及理论成果。<br>
一、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借鉴苏联经验而又可以避免犯错误、少走弯路,5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南方调查、听取汇报、多次讨论的基础上,写成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我党探索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br>
1955年底1956年初,毛泽东南下视察,每到一处,都找地方干部谈话,了解情况。回京后,又听取了三十四个部委等部门的汇报,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实情,把握现情,以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种矛盾,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苏为鉴,总结自己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的建设道路。这为他提出和论述“十大关系”问题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也初步架构了《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路和所论主题。以《论十大关系》为起点,掀开了我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篇章。“八大文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下称《正处》)就是在以“论十大关系”为良好开端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的丰硕收获及其所取得的成就的明证。<br>
1.探索适合自己建设道路的新思维
1956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但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党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西方国家又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学习苏联”就成了别无选择的快捷方式和基本思路。但中国国情不同于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能照搬“苏联模式”,而且“苏联模式”也并非都是成功经验。苏东国家出现的重大矛盾,尤其苏共二十大暴露的苏联国内长期存在的许多重大问题,使中国共产党人不得不对“学习苏联”的道路进行再思考;我们国内在掀起加快经济建设热潮时,由于对农业生产和其他方面建设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要求过大过急,出现了急噪冒进现象,“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只能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如何走而且走好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的成果集中表现为《论十大关系》,其基本思想就是“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1](P471)反映中国的客观经济规律。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而且在此思路指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真知灼见更是独具慧眼,反映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卓越才能和伟大魄力。<br>
2.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新收获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由于未能在理论上正确区分矛盾、在实践上妥善处理矛盾所造成的惨痛损失一直使人刻骨铭心。1956年前后,我国领导人多次批评了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并针对苏共二十大提出的一些问题,摆出了自己的看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以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的基本关系为例,逐条分析后认为,“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2](P288)并提出了处理的原则: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一定要分清敌我”[2](P283)“对待反革命分子的办法是:杀、关、管、放。”[2](P280)把其他关系则定位在人民内部矛盾的层面,解决的原则是,“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2](P283)“对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2](P278)“十大关系”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所作的初步区分和甄别处理,《正处》则是在这一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对这一理论的再完善,它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指出的“民主”与“专政”双原则,规定的方针和方法,实质上都是对《论十大关系》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科学认识的再升华。《论十大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的矛盾学说作了新的发展。这对当时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政治上民主化、经济上工业化的道路的选择,具有重大指导作用。<br>
3.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开端<br>
怎样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建国前后我国第一代领导人看得最重、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毛泽东在这方面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他以《论十大关系》为代表,以《正处》为经典,借鉴苏东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确定我国走一条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实行工农业同时并举的中国现代化之路,并把这个问题作为“十大关系”的首要问题来研究。这是对片面发展重工业的苏东国家所走道路的修正,在理论上是个重大突破。随着形势的发展又适时地作了调整,到60年代初确定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这都是以“论十大关系”为良好开端,集大家之智慧,逐步发展,最终趋于更科学的结果。这对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各种关系,注意综合平衡,走出一条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br>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文献,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三大改造”经验,巩固“一五”建设成就,以苏为鉴,制定新的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