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003-10-07 00:00:00) 来自:<学术探索>张瑞才(200206)


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br>
【内容提要】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本文从《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一书中概括了七个方面。<br>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这个进程中,江泽民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正确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从《江泽民同志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以下简称专题摘编)一书来看,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本文从以下七个几方面加以分析。<br>     一是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国情的理论。对中国国情的清醒认识是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基点,我们的基本国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强调,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国情;中国社会主义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这也是国情。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八个字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从9个方面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专题摘编28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点,要做到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专题摘编29页)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江泽民同志不断深化对国情的认识,既克服了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使人们清楚认识到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从而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并充满生机和活力,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br>     二是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发展的理论。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提出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不放。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深刻地指出:“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人民日报》2002年6月1日)。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既是我们党执政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我国现实基本国情和国际形势所决定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然,我们所讲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是经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要发展必须深化改革,因为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当前,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是促进发展的动力,稳定则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因此,我们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继续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完成新世纪三大任务,要靠发展,在发展问题上,江泽民同志强调,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辩证地思考发展问题,1994年,他就指出,要把“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提出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他深刻地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专题摘编211页)。他强调发展是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