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特色”的思考(200106)
【内容提要】“中国特色”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包含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特色 ”,还包含着“地方特色”、“部门特色”以及各工作单位的“特色”。因此,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要求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国情,还要求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工作单位的 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正确理解“中国特色”,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教条 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br>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路线,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迅速提高,综合国力显 著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由不足温饱,到迈进小康,而且还要使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直 至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践证明,我国所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 确的,能够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足。<br>
今天,当我们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反思的时候,不禁要问:我国社会主 义建设的“中国特色”是如何形成的?它应当包含哪些内容?在今后实现现代化的长过程中, 应当怎样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面对这些重大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 甚至产生了某些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倾向。邓小平理论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 论,如果对“中国特色”的理解存在着偏颇,必然会对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产生歪曲,甚至 成为新时期思想僵化、生搬硬套的借口。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 践 出发,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br>
一
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如果要回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特 色”是如何形成的,首先就应当回顾一下邓小平理论是如何形成的。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 ,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邓小平在1982年党 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 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P2-3)这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出发点,“把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 和基本方法。找准了立足点,又掌握了基本方法,然后把它付诸实践,这个实践过程就是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得出这样的理论概括似乎很简单,而在实践中则经历了非常曲折 的过程。它一方面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宽阔眼光观察世界,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另一方面要求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要求和愿望,还要求对我国的环境、资源、人 口等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然后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过 程,制定出正确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针和政策,再将这些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 在实践中检验、修正、补充,使之上升为理论,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以便更好地指导群众 工作。邓小平理论就是在这样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正是这个实践过程形成了社会主义 建设的“中国特色”。<br>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中间经历了长达14年的 时间,蕴涵了无数曲折和艰辛,中国共产党人终于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 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再次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 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 ,成功地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是共性,是处于最高层次上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武器,“中国实际”是个性 ,是具有中国性质的民族特点和民族气派,共性和个性结合到一起,就形成了生动丰富的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这里的“中国特色”是否就等于“中国实际”呢?笔者认为 不完全是,因为这里的“中国特色”已经是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中国特色”,是已经凝 结 成了国家方针政策的“中国特色”。单纯的“中国实际”只是中国的现状、特征、特有、特 质,并不包含马克思主义的成分,也没有构成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邓小平理论。可见“ 中国特色”比“中国实际”的外延宽泛得多,它已经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还 包含了我国以往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以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得失,就像列宁在 总结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时所说的那样:无产阶级政党,“在制定策略时,必须清醒而极 为客观地估计到本国的(和邻国的以及一切国家的,即世界范围内的)一切阶级力量,并且要 估 计到许多革命运动的经验”[2](P219)。<br>
可见“中国特色”已经包含了丰富深刻的内涵,它立足于“中国实际”,又不等同于“中 国 实际”。如果说“中国实际”就是个性与共性统一之中的“个性”,那么这个“个性”就是 孤立的、僵硬的、静止的“个性”,是为了说理上的方便,特意地将它抽象出来进行分析 。实际上,“个性”是不能离开“共性”而存在的,“个性”是包含“共性”的“个性”, 是已经上升为思维中的“具体”,是具有丰富内容的多样性统一。<br>
现在有些人一提起“中国特色”马上就说是“人口多、底子薄”。他们的这个观点出自邓 小平1979年在党的理论务虚会上的讲话:“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 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时期的破坏,使中国 成 了贫穷落后的国家。……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 十是农民。”[3](P163-164)这里邓小平强调的是中国的“特点”,或者是中国的“实际” ,是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出发点,而不是“中国特色”。因为“人口多、底子薄”是 从众多的感性具体中概括出来的抽象,它只是认识的起点,就像邓小平所说的是两个必须看 到的“特点”,而“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从“特 点”到“特色”还要经历许多前后紧密相连的“中间环节”,且每一步都要同事实相对照, 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