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从学理的角度深刻领悟“三个代表”的新意蕴

(2003-10-07 00:00:00) 来自:<常德师范学院学报>朱有志


从学理的角度深刻领悟“三个代表”的新意蕴——兼谈“拒新致思”趋向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和危害(200105)

【内容提要】拒新致思趋向主要表现为拒绝承认新思想、新理论和新学说。拒新致思趋向对学界和政界都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克服“拒新致思”趋向,从学理的角度深刻领悟“三个代表”的新的理论意蕴,对增强学习“三个代表”的思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br>
    如果愿意正视现实,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代中国的学界、政界和由之所影响的一般民众中,广泛地存在着一种自觉地拒绝承认新思想、新理论和新学说的致思趋向。这种致思,我称为“拒新致思”,这种趋向,我命之为“拒新致思趋向”,而这种致思趋向的心理根源我管它叫“拒新致思”定势。<br>     拒新致思趋向在学界的表现主要是拒绝承认国内外学者的新观点、新理论。这种拒绝承认的直接表现是在学术交流、学术文献中,不肯定、不宣传、不引用别的学者的新术语、新概念、新论点。在自己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中把本来是别人早已提出或阐述的东西写成让人看起来纯是著作者本人的东西,而不是实事求是地梳理和交代学术的纵向和横向的源流,不能使人清晰地看出谁有创新或著作者在谁的什么文献基础上的哪一方面、层次和系统的创新。这种致思趋向的直接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br>     一是影响学术范式的认可。由于拒新致思“本能”地拒绝对新见解、新观点、新术语、新范式的承认,不但严重地挫伤那些确有见地的、确有依据的新思想的学者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纵或是在同一学术圈内,也没有基本的、共同的学术范式、术语和观念,严重地影响了新的学术范式的社会认可。<br>     二是影响学术新人出现。不可否认,没有学术功底随意杜撰新观点、新思想者有之,而只从国外引来当作自己的新观点、新思想者于今也不在少数。这种状况固然干扰了人们的学术视眼,也影响了部分人的学术情感,但是一概拒绝对有思想、有见地的学者的成果的承认,客观上就阻碍了新成果的承认面,影响了学术新人的出现。<br>     三是影响学术规范的建立。正因为学界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及新的范式得不到公认,就难免有人将人家的据为己有,而这种现象的恶性循环,将导致理论研究严重失范,致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研究规范迟迟建立不起来,客观上制约了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br>     四是影响学术权威的形成。科学研究无疑要不断超越权威才能促进发展,但目前中国的状况更多的是泛权威或无权威,如同要承认“新”也只承认国外的是“新”的一样,要说权威,由于拒新致思的影响也只承认国外的权威或研究国外的东西的权威。这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有着不可低估的阻碍作用。<br>     “拒新致思”在政界的表现,主要是对任何新的政治理论的提出都不以为然,甚至由于任何新的理论本身都必然包含原有理论的真理要素的原因而借口原有理论要素的存在从而否认新理论之“新”。正因为这种“借口”似乎很有“依据”,所以很能让一些理论功底并不深、理论思维能力并不强的人容易接受而形成了“拒新”致思趋向。这种“拒新致思”的直接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r>     一是影响接受新理论的快捷性。对本来是新的理论却认为没有新东西,认为只是原有的理论要素的简单组合,加之人们本来就内在具有的趋新心理的潜在作用就直接影响了接受新理论的快捷性,使新理论不能迅速产生吸引人、激励人的理论魅力。<br>     二是影响了学习新理论的自觉性。一个新的理论,要成为改变人们原有观念的理论力量,使理论创造者的个体观念转变为社会观念,是需要有一个被接受者认真学习领会的过程的。然而,有“拒新致思”的影响就会产生学习的惰性而直接影响学习新理论的自觉性。<br>     三是影响领悟新理论的深刻性。大凡新理论之“新”,总是有一个新的理论格局,有新的理论思维的切入点,有新的理论系统的整体性。自然,其间必有新的理论元素,以及这些新的理论元素和原有的理论元素一起构成的新的理论意蕴。特别是政治理论方面还有新的理论背景所必含的新的理论针对性以及由此新的针对性所包容的新的理论指向……这一切,都是在领悟新理论时,必须认真研究才能得出的。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代中国,从一些理论家到宣传员,从一些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都缺乏这种理论思维的习惯以及由此习惯所影响的理论思维的能力。这样,严重地影响了新的理论本来具有的理论魅力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更影响了人们深刻领悟新理论本来具有的深刻性。也正因为如此,严重影响了本该具有权威的权威理论的权威性,以致于常常出现对权威理论的肤浅的、应付式的或表态式的文章。久而久之,也就会严重影响权威在人们心中的权威性。<br>     四是影响运用新理论的积极性。正是因为对新理论的领悟是肤浅的,学习是应付式的,文章是表态式的,所以,对本来应该成为人们的群体意识和共同意志的新理论的贯彻执行就难免是被动的没有积极性的,因而,在实际的社会动作中,就使辉煌的理论在这种“软绵”的惰性的精神空间里消减了它应有的光芒。<br>     更有甚者,由于这种非积极性的层层影响和相互感染,必然影响新理论在改造客观现实世界时本该具有的理论穿透力以及由之具有的客观效用性。<br>     不必讳言,在当前,“拒新思想”的表现和危害在我们学习“三个代表”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讨论应如何从学理的角度深刻领悟“三个代表”的新的理论意蕴就显得非常必要。<br>     我们知道,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一个密切相关、辩证统一、有机联系的逻辑整体。只有从新的有机“整体”的角度认识和领悟“三个代表”的思想,才能真正认识到“三个代表”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新要求。但是在学习“三个代表”的过程中,有些同志不理解“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党的干部的新要求。认为“先进社会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