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与历史唯物主义(200106)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 的内涵。在论述“三个代表”之间的相互关系时,他指出,“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 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 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 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论 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智 慧。<br>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动力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在社会的动态结构中,生产力是启动器、发动机和动力源 。任何社会形态,从最初形成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归根到底 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在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作为科学物化的先进生产工 具,既是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分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经济形态 的指示器。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电动机以及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现 代 科技生产力,它们的发展演进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反映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其相应 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走向。人们在利用先进工具和技术改造自然的同 时,自身的理论思维和科学素质也在不断提高,由此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br>
生产力具有层次性。所谓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指现代科技和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的社会生产 力。谁能掌握先进生产力,谁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 握主动权,顺应和推动历史的发展。在我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在80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发展了生产力,把科技和先进生产部门的 劳动者不断吸收到党内来,使党有着先进的阶级性质和巩固的阶级基础以及最广大的群众基 础,这是其他任何政党都不能比拟的。我国20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经验, 就是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牢固树立生产力标准,把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做硬道理。江 泽民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把“代表先进生产力”作为一面鲜明旗帜,这是对邓小平同志 以生产力为根基的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br>
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社会意识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广泛领域 和过程不仅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对社会物质生产生活和过程也起着能动的反作用。在现 实生活中,精神生活的某些方面给人们留下的教训太深刻了。我们只要想一想有一些共产党 员相信“法轮功”的歪理邪说,其中不乏老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就能明白这一点。冷战结束 以后,西方进一步强化了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攻势。他们鼓吹“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 主义终结论”,在人们思想上造成了很大混乱。这种意识形态攻势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中 国进行“分化”、“西化”图谋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当代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网络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窗口,但是腐朽反动的东西也会通过网络 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先进文化也就成了中国共产 党人的历史使命和迫切任务。<br>
在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主要体现在“三个代表”的内 涵之中,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 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 ,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同时,要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 化素质,没有科学、文化素养,就不可能大力发展生产力或确立高尚的道德标准。第二,社 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还体现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实践之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要着眼 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又要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要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 进文明成果。对待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 为今用。这里既看到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反作用,又强调了文化发展的连 续性、不平衡性和多样性。可见,“三个代表”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以丰富的 现实内容,为我们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br>
三、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主体
“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突破传统知识哲学体系重视外在必然性的特点,体现了历史发展 规律和社会主体能动创造的统一。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纯粹由“铁的规律”决定的,还是由 社会活动主体自由选择的?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曾引起长期激烈的争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 的 观点,这两者的作用是一致的。一方面,社会规律往往通过人民群众的意愿表现出来,另一 方面,社会规律不排除历史主体一定条件下的自由选择。在各种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出现主 体“可选择空间”的时候,这种选择非常重要。过去我们的哲学研究,深受前苏联模式的影 响,以认识和服从外在必然性为主要任务。在外在必然性的强制下,人们的空间自由很小。 这样一种哲学体系是同我们当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相一致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实践标 准的讨论和思想的解放,特别是体制的转轨,社会决定论的机械框架开始被打破。历史哲学 逐步过渡到社会决定和主体选择并重的面貌。当代,人的创造性愈来愈重要。知识经济社会 是人的创造性高度弘扬的时代。能动的创造是人从必然向自由飞跃的一个决定性环节。<br>
“三个代表”是社会规律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的统一,而且正是由于强调主体的能动创造 和选择,使这一思想具有当代哲学的视野。在弘扬主体意识,倡导创新的前提下,江泽民总 书记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人的发展问题。他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 一个特征,和党的最高纲领联系起来,可以说是人学理论价值目标的一个升华。他强调人的 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相促进的,两个文明建设是人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全党都要树立正 确的人才观,形成造就各种人才的社会机制、舆论氛围和思想观念。这些都从不同的层面丰 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宝库。<br>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这是新时期我党“民本思想”的集中 体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同实现人民利益在方向上是一致的, 因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提高最终会体现在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上。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 们,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之间也存在矛盾,这二者不是自然而然地相结合的。首 先,这里有长远利益和切身利益的区别。我们过去为了赢得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发展优势, 高积累、高速度,人们勒紧裤带进行生产,未尝不是为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实现。但是从当时 的 目标看,从事生产的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都得不到实惠,这肯定要影响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并 反过来影响发展的速度。其次,这里还有制度这一中间环节。我们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 实现人民的利益,但是如果我们搞的“社会主义”实际上不是社会主义,或者出现严重失误 和挫折,那么,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就会付之东流。另外,用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实现人民利益 ,是通过执政党或政府官员实现的,如果这些“人民公仆”实际上是一些腐败分子,人民群 众的利益也会被中途截流。所以,“生产力的人民性”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命题,邓小平关于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具有深刻的政治哲学智慧。把全党的一切工作归结为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为全党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提供了前提。<br>
“三个代表”思想对我党群众路线的理论和方法作了创造性的阐发和更为精辟的概括,使 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进一步弘扬。例如,要求党的干部深入基层, “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绝不允许以权 谋私,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党员干部要处理好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各 级党的领导机关要关心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并列入议事日程,重点问题重点解决,等 等。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潮起潮落的情况看,苏联共产党的解体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它说明 , 党执政的时间越长,越存在脱离人民群众的可能性。作为一个有80年奋斗历史和50多年执政 经验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才能有效应对长期执政对我们的考验 ,永远保持生机和活力,永葆党的先进性,长盛不衰,与时俱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牢固树立群众史观,充分认识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 有决定性的因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 政党,以及丧失政权的前苏联、东欧共产党的根本区别。然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 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对于执政党来说,如何正确反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兼顾 不 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 始终关系执政的全局、发展的全局和安定的全局的大事。所以,能否始终把最大多数人的 利益放在首位,能否真正实践个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如何正确处 理国家利益、部门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已经成为党员干部是否具有执政党意识、能否成 为合格共产党人的根本分水岭和试金石。<br>
五、有机、系统、整体、动态的社会历史观和分析方法
“三个代表”思想,把对社会进步起决定作用的先进生产力,对经济和政治起巨大作用的 先 进文化和实现作为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地统一于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党能够这样自觉地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指导思想上包含这么丰富、深 刻的哲学智慧。“三个代表”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阶级和政 党相互关系的原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一个阶级 及其政党先进性的根本标志。历史上的新生阶级,往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不同 程度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同时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倡导先进文化;而当这个阶级趋向 没落的时候,它代表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这个阶级的意识形态也 会成为社会腐朽文化的根源。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仅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而且把马克思 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践。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 趋激烈的条件下,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大力发展以高科技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 ;而发展先进生产力又离不开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代表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 思想纲领的重要标志。要担负起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不但要充分发挥工 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伟大作用和聪明才智,而且要把新时期社会上出现的其 他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党的建设中的具体运用。为了实现 “三个代表”,江泽民同志提出我们党不但要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要成为中 国人民的先锋队,成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根据社会条件的发展,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 大党的群众基础。最大限度地代表人民利益,最大限度地集中群众智慧,表现了当代马克思 主义者高瞻远瞩、海纳百川的开阔胸襟和宽广视界,从而使群众、阶级、政党三者的辩证关 系被自觉地运用到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