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三个代表”思想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总纲

(2003-10-07 00:00:00) 来自:《人民日报》曾培炎


“三个代表”思想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总纲(20010726)

【摘 要 题】“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之统领整个经济工作,需要树立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经济与社会相协调、快速而可持续的正确的发展观;需要在完善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微观经济体系等方面不断努力,充分释放生产力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需要面向世界,海纳百川,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先进文明成果,在高起点上实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需要把科技创新和人才竞争放到战略地位,充分发挥科技对先进生产力的带动和支撑作用;需要把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放在首位,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br>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地总结了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理论升华,是深入思考如何迎接党在新时期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课题的挑战、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根本指针,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现实性,是我们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学习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领整个经济工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br>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历史进程的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们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的方针政策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并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此,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应做到“四个坚持”。<br>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推动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的人均GDP只有八百五十美元,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超过两万美元。只有坚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才能为解决“三农”、就业等突出问题创造条件;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真正体现出来,持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保证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不受侵犯。<br>     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在现阶段,只有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坚持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统一,才能实现扎扎实实的、没有水分的增长,真正实现有意义的较快的发展速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整个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经济增长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br>     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比较严重。历史警示我们,决不能走一些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老路,而必须始终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高度重视,预先谋划,加强管理,切实搞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br>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践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抓好社会发展工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要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大力支持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影视等社会事业,为先进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br>     进一步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br>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根本方面是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根据经济基础的发展,自觉变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部分,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r>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已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机制转换取得了明显进展,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但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就中国500强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实力对比看,我国企业规模小、效益差、竞争力弱、技术设备落后、技术开发能力低,反差相当明显。时不我待,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借鉴和采用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现代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凭、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进行企业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形成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br>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为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宏观调控体系和宏观管理体制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改革宏观管理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手段,更好地发挥计划、财政、金融等经济政策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