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经验

(2003-09-18 00:00:00) 来自:梁树发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最新科学成果具体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 俱进的理论品质,多方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该思想的提出也为我们提供了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这个经验同样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把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同对它的提出的经验的认识结合起来,以提高我们对马克思主 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的认识,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并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br>             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本质上是一个不断的理论创新过程
    与时俱进是一切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的历史就是科学的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马克 思主义作为科学,当然是与时俱进的。<br>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特别是19世纪初期以来资本主 义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不断发展的产物;它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广 泛地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形成的超越前人的学说。1948年《 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这部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次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表述。这些原理主要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规律和趋势的思想,关于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命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阶级斗争、无 产阶级革命道路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等。<br>     《共产党宣言》问世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总结工人运动的 新经验(特别是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巴黎公社的经验)和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内 部各种机会主义思潮斗争的经验,并对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等重大问题 进行了研究,从而在哲学自然观、国家学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及其趋势、社会发展道 路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等方面对自己的已有学说作了 丰富和发展。<br>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方面,列宁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科学到现实的飞跃。在理论方面,列宁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 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无产阶级建党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辩证法、帝国主义理论,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 获得胜利的理论,并且指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 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得到了重大发展,并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两次飞跃产生了两大 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走出了由农村包围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 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肯定了毛泽东 的历史功绩,同时坚决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的新理论,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实际,在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 本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两个文明”建设、试办经济特区和“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等方 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 成了邓小平理论科学思想体系。<br>     实际经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那么,何谓“时”?何谓“进”?这里的“时”不应按照纯粹自然主义的观点来理解,它的内涵实际是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人们的实践 生活过程。这里的“进”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具体表现上就是每一次的理论创新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得以实现的条件和表现形式就是不断的 理论创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本质上是一个不断的理论创新过 程。<br>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总的说来是通过对新的历史条件的正确把握和对无产阶级实践的 新 经验的科学总结实现的。具体地说,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创新性的结论和认识是从对新现象、新经验的观察研究中直接地作出的。例如,马 克思、恩格斯对股份公司和工人合作工厂的认识就是如此。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生 产出现了垄断的趋势,股份企业的出现是它的一个表现。马克思对这一新的现象进行研究后 指出,在当时情况下,这种由私人生产的形式向股份形式的转化,虽然还局限在资本主义界 限之内,但这种社会资本形式是与私人企业相对立的,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 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这种变化的实质在于,它虽然“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 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但是,它 确 实“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1]。恩格斯指 出,这种变化表明,在股份公司和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里,“不仅没有 了私人生产,而且也没有了无计划性”[2]。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对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 资本主义转化过程中出现的股份企业或股份制度这种新的历史现象的直接研究中获得的 新认识。<br>     马克思还注意到这一时期出现的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这一新鲜事物,并对它的性质和社会 意义很快给予了科学的说明。马克思认为,工人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 一个缺口”,是对资本主义私人生产方式与联合的生产方式之间的对立的积极的扬弃。“这 种工厂表明,在物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形式的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一种新的生 产方式怎样会自然而然地从一种生产方式中发展并形成起来。”[3]
    上述两个事例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怎样从对新的现象的观察中得出了新的具有原 创性的认识和结论。但同时也应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并不都是通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