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时代呼唤新的思想解放

(2003-09-18 00:00:00) 来自:杨金海


    ——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解放思想的论述<br>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是指导我们新世纪党的建设的行动纲领,也是推进新的思想解放的宣言书。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是落实讲话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大举措。当前全党同志都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六中全会精神,有力地促进了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究竟如何深入领会、如何具体落实中央精神方面,还需要做大量工作。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br>     推进新的思想解放,是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可以把今天的中国和20多年前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做一个简要的比较。在2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世界经济飞速发展,而我国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穷落后。迅速发展经济,缩小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要发展经济,首先就需要打开国门,对外开放,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大潮。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大潮的主流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对外开放会不会被资本主义吃掉?与这个问题相联系,国内的改革也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因为改革意味着打破传统的单一公有制形式和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形式和市场经济模式,意味着我国经济要逐渐与世界经济运行的规则接轨,这对当时长期受传统社会主义观念束缚的每一个头脑来说都是空前强烈的冲击,人们很自然地要问: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会不会演变为资本主义?所以,当时的时代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这个问题的焦点是敢不敢碰“资”,也就是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这也就是姓“社”姓“资”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也没有给我们提供成功的经验,加之当时极“左”思潮还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困难重重。正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以大无畏的改革气派和创新精神,披荆斩棘,开拓前进,在思想上和理论上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不抱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而是根据实践、根据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来重新思考和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才逐步找到了科学的答案,回答了人们长期争论或疑虑的姓“社”姓“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回答了在当代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深圳时所讲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是对这个时期历史的总结。他说:“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他还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同上)应当说,思想解放、大胆创新、勇于试验,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创办和建设经济特区的方法论原则,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方法论原则,这一思想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永远具有指导意义。<br>     当今世界上,经济全球化正在席卷各国,我国经济已经基本融入世界经济大潮,最近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多种经济成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局正在发展和完善之中。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又是作为执政党的我们党的建设问题。因此,“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时代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已经把这个时代课题慎重地提到了全党面前,并在“七一”讲话和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做了基本回答。这是符合“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历史壮举。但是,在实践中如何贯彻中央精神,还存在许多具体问题,需要做认真细致的研究,其中最根本也最为敏感的问题仍然是敢不敢碰“资”的问题,也就是传统意义上姓“无”姓“资”的关系问题,也即一些同志担心或疑虑的我们党的性质会不会改变,会不会由无产阶级政党演变为资产阶级政党的问题。具体说来,这也就是在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社会主义主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敢不敢突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在具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部门发展党的组织,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党同这些部门的关系,使它们很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使党的领导真正体现在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敢不敢吸收或借鉴国外治党治国的成功经验,科学地解决党的建设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也包括如何处理党政关系、党的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等问题;同时,敢不敢抵制和打击资本主义丑恶势力对我们党肌体的侵蚀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破坏,从而使我们党真正实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关于这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上没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根据实践来寻找答案。如果我们不是或不敢面对现实,仍然用革命时期的阶级斗争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就只能局限于姓“无”姓“资”、“兴无灭资”这样的传统党建思维模式,就只能止步不前,望洋兴叹,失去党的建设的大好时机。但遗憾的是,尽管我们讲马克思主义学风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恢复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一遇到像今天所面临的新问题,有些同志总会把经典作家的大本本搬出来对照现实,生怕我们的实践越出经典作家的思想;有的同志还习惯于从原则出发指点现实,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可;有的同志甚至怀疑和否定党的现行路线,以为这样会改变党的性质,把无产阶级政党变成资产阶级政党,等等。这些同志的愿望也许是好的,但这种本本主义做法的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推进党的事业,反而会阻碍党的事业,使党面临的问题解决起来更加困难。<br>     怎么办?首先必须进行新的思想解放,冲破姓“无”姓“资”的争论或疑虑僵局,大胆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大胆进行党的建设的新的试验,打破坚冰、开拓前进。进行新的思想解放,首先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创新精神。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典范。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因为能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不把自己的理论当作不可更改的金科玉律,而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它三易其稿,而成经典。《共产党宣言》思想的发展也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它有七个序言,在每一个序言中,作者都结合当时已经变化的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斗争形势对原来的思想做了新的补充或新的发展。例如,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十分严谨的态度说,由于25年来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过时”有几种情况:一是实践证明原来的观点不正确;二是原来有些观点仅限于当时情况,由于情况的变化使之变得不完全正确;三是原来有些观点所针对的情况本身已经不存在了,从而使这些观点的实际运用已经过时。恩格斯在晚年所写的著作中,对《共产党宣言》的思想也做过修正和发展。恩格斯认为,《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总规律和总趋势没有错,但对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潜在因素估计不足,以为资本主义的丧钟即将敲响,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历史证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如此看来,社会主义的实现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可以想见,假如马克思和恩格斯今天还活着,也仍然会继续不断地发展他们的思想的。明白此理,我们的思想或许就会更解放一些,胆子更大一些,前进更快一些。同时,要认真研究我们党的建设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历史任务,认真研究江泽民同志所讲的“三大规律”,特别是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来看待我们党的现行路线、方针和政策。<br>     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不仅与150多年前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有根本不同,与20多年前也有很大不同,根本不同之点在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存并将长期并存。我们的历史任务已经由革命斗争转向和平建设。我国经济领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已经形成,政治领域的阶级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中产阶级正在逐步成为社会的主要成分,共同富裕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在党的建设问题上就要求我们必须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来指导党的建设。要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有很多工作要做,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转变传统的党建思维模式,彻底清除“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路线的残余,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包括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比如,我们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国内很多拥有高高新技术的公司是非公有制性质的或是有资本主义成分的,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而慎重地处理好与它们的关系,要发扬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创立的“把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争取“把支部建在公司”;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这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越来越多的国外资本会进入国内,非公有制企业的比重会更大。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对待非公有制部门的党的建设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很好地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对国外,要积极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经济社会管理方式和治理方法,包括学习世贸组织的规则、国际通行的经济社会管理理念和各种标准化方法,也包括汲取国外某些垮台的执政党的教训,学习一些长期执政的党派的成功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在这里,一个重要问题是,一定要善于区分资本主义制度和人类文明成果的关系,决不能把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都看成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实际上,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们所创造的很多文明成果都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仅科学技术是,市场规则是,很多经济社会的组织管理方式也是。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会越来越多,具有世界大同性质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只有在人类共同文明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如果我们能够从人类社会发展总规律的高度去认识我们党的建设问题,或许就会有更加开阔的眼界和更加博大的胸怀,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和气概积极进行理论创新,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