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开创了人类的社会主义新时代”[1](P8)。但是,列宁的历史功绩不只是如此;从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角度看,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信念转型”问题上的应对策略和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信念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br>
一、概念的界定和信念转型的一般性认识<br>
概念的界定是论证的基石。本文中“信念转型”是从“体制转型”①“翻版”出的概念,意指随着社会的发展,信念在本质上或内容上实现由非理性信念向理性信念,由资本主义信念向社会主义信念,由革命信念向建设信念转变的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由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不断发展前进的,因此,建立在一定认识基础之上的信念也必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由此,信念转型获得了一般认识论的基础。<br>
另一方面,从“体制转型”的角度看,“与体制的转变、政策的转变相伴随的必然会产生思想意识的转变”[2]——即“信念转型”。“体制转型”分为理论转型和实践转型两个层次。“体制的理论转型”在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就可以完成;但是“体制的实践转型”不仅要求有相应的体制转型理论做指导,而且必须在“体制信念转型”的基础上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说“体制信念转型”是在体制转型理论基础上生长出的一种比“体制的实践转型”更根本的改造力量。<br>
但是,长期以来,理论界对体制转型的研究多集中在体制转型的理论和体制转型实践两个方面,而对处于理论的“此岸”和实践的“彼岸”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体制信念的转型”却予以漠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当然,信念转型不仅仅包括体制信念转型。按照社会系统论的观点,信念的转型是一个系统。首先,按照“类本质”的不同,信念可以分为“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因此,信念的转型必然包含这种由“非理性信念”向“理性信念”的转变。其次,按照阶级本质的不同,信念可以分为封建主义信念、资本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信念等等,所以,信念的转型也涵盖了信念在不同阶级之间信念内涵的转变。第三,即使在社会主义信念内部,由于社会主义含义的多层面性,社会主义信念在本质上也是一个系统。其中包括社会主义理论信念、社会主义运动信念、社会主义制度信念、社会主义建设信念等等;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不同层面上的社会主义信念被提升到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这种社会主义信念内部不同信念之间的变化和转型,也应该属于信念转型的重要内容。第四,社会主义不同层面上的信念也是一个“子系统”,由一系列具体信念组成。以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信念为例,其中包括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信念、发展目标信念、发展战略信念、发展途径信念等等。各个层面上的具体信念,由于人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和认识上的差异,因此,具体信念的转型也同样不可避免。如,在阶级斗争时期,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就必然形成“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信念;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信念发生了转型,由“革命信念”转变为“改革开放信念”。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信念转型是客观存在;社会主义信念的转型也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漠视或忽视社会主义信念转型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只能导致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实践上的失误。<br>
二、列宁面临的两次重要的社会主义信念转型及其应对策略<br>
从信念发展的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功绩在于: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完成了社会发展信念从资本主义信念向社会主义信念的转型,为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行动指南;同时,马、恩还在总结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基础上,提出“暴力革命”的革命信念,并指出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3](P237)——即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途径是“共同革命”。<br>
社会主义信念是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人类信念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P263)这一结论,直到今天依然具有无可辩驳的正确性。但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手段(暴力革命)和取得革命胜利的途径(共同革命论)等问题上,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觉悟和革命能力的提高,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这是列宁遇到的第一次“信念转型”的挑战。----------------------------------------注释:<br>
①“体制转型”,这是一个常用的概念,从理论上讲,体制转型应该包括:政治体制转型、经济体制转型、文化体制转型等各个层面。在我国,体制转型多是指经济体制转型,是指我国经济体制通过改革,实现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1.革命信念的转型:从“同时胜利论”到“一国先胜论”<br>
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暴力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已不适用于发达的西方,……只有当马克思主义正式传入世界东方以后,它的暴力斗争原理才在实践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天地。”[1](P12)从暴力革命信念发展的角度看,1871年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严重分歧:其一,在西欧,暴力革命信念陷入了危机,出现了“议会斗争”等非暴力革命信念,主张“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暴力革命信念在西欧开始向非暴力革命信念转型。其二,在以俄国为代表的东方,由于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性和阶级矛盾的复杂性,暴力革命依然是社会主义革命惟一的手段选择。因此,暴力革命信念依然是东方社会主义国家革命信念建设的核心和革命行动的指南。<br>
但是,在暴力革命的途径问题上,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发生了从“共同胜利论”向“一国先胜论”的转型。马、恩在分析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指出“共产主义革命不能单独在某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