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面对的一个根本理论问题。50年来,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形成和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50年的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波澜壮阔,艰难曲折,充分显示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追求真理,百折不挠,不断开拓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的理论勇气和创新能力。<br>
一、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br>
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首先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在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他就及时向全党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当时提出这个任务的起因是,国内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时期,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就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但更直接的起因还是国际上苏联二十大和波匈事件的发生,暴露了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因此必须“以苏为戒”,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随着这些变化,毛泽东深深意识到理论创新的迫切性。毛泽东首先为党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奠定了正确的基础与思路,这就是他倡导和确立的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强调,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但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60年代初,毛泽东萌发了撰写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创立新的理论思想。他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1](P109)毛泽东的创新思想为当时党进行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研究氛围。<br>
这个时期,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创新,形成了许多重要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1956年至1964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研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所作的批注和笔记,以及党的八大文献中,这些文件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关系和方针等作了创见性的阐述,反映了党和毛泽东当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毛泽东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多次说过:“前几年经济建设主要学外国经验,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2](P333)
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和创新,主要有以下成果:
第一,具体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根本任务。毛泽东第一个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中。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3](P377)必须“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4](P770)
第二,科学划分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社会有许多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性质的矛盾。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要建成“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时间会更长。他说,“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并赶上和超过世界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br>
第三,明确揭示了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毛泽东指出,“要破资本主义所有制,使它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要破个体所有制,使它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3](P482)但他又指出:“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5](P434)不仅个体经济,就是一定限度的资本主义私人经济,也可以作为社会主义主体的补充。<br>
第四,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生产。毛泽东认为,中国原来是一个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我们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他说:“即使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商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可以存在。”[6]这就否认了把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思想。他认为“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商品生产可以乖乖地为社会主义服务。”[6]企图过早地取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种想法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不利的,因而是错误的。<br>
尽管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指导思想出现了“左”的偏差,走了一段弯路,但毛泽东开拓性的理论贡献和经验教训,为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思想源泉。<br>
二、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认真总结以往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敏锐把握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时代发展的脉博和契机,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成功地担负起对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使命。<br>
邓小平为了实现对社会主义创新和发展,他首先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把解放思想与理论创新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