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学者论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2003-09-18 00:00:00) 来自:严昭柱


    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讲话精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为我们在新世纪进一步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指导思想。<br>     通过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我们深刻认识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鲜明的时代性集中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br>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辟阐述,总是紧紧抓住这两个方面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关键,也是根据实践要求、总结党和人民新的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关键。我们深入学习讲话,也必须紧紧抓住这两个方面及其结合,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并正确地贯彻到党的各项工作中去。<br>     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一个极其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命题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统一的科学体系。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一个极其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命题,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这个新的命题,揭示了社会运动和历史潮流的奥秘,揭示了阶级、政党历史命运的奥秘,揭示了执政党如何永葆先进性、永远站在时代前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奥秘。能不能深刻理解这个命题并用这个理论武器武装全党,关系到我们党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它的理论内涵。同时,只有认真研究变化了的新情况,仔细倾听实践的呼声,真实了解群众的意愿,才能正确理解它的理论真谛。<br>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论述党必须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一开头就高屋建瓴地强调说:“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把握这个科学的思想武器,我们分析社会历史运动就可以势如破竹。<br>     在这个钢铁铸成的科学原理中,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和社会基本矛盾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生产力不是抽象地存在和发展的,而是在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中历史地具体地运动。有的人不懂得这一点,抽象地看待生产力,认为当今世界上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最先进,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进而陷入思想混乱,误以为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得搞资本主义,搞私有化。江泽民同志说得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这个矛盾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当代资本主义还在发展,但其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而是更加深刻了。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很高,但是其社会制度、其生产关系在根本上不是促进生产力发展、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即使拥有先进生产力,却并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r>     在肯定社会两大基本矛盾的意义的同时,又必须看到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我们过去曾脱离生产力的实际,发生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失误。这种失误的理论根源就在于忽视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正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则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这一新的命题不但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而且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的历史要求,不但反映了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自觉,而且反映了抓住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历史机遇,把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这个新的命题,不是抽象地看待生产力,而是在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道路”前提下,要求“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从而使我国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个新的命题,也不是脱离生产力实际的,而是充分正视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对于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br>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对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精辟阐述,丰富地展开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命题深刻的理论内涵,揭示了它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这一新命题和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对它的阐述,是一个充分体现着科学精神和实践品格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br>     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br>     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样是极其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命题。江泽民同志对这两个命题的精辟阐述,同样折射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光辉,充分体现着从实际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br>     “文化”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形态中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但“文化”又不等同于社会意识形态,它还包括不具有意识形态性的科学技术、语言、风俗习惯等因素。所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要发展科学、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各项事业,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教育发展水平,繁荣学术,繁荣文学艺术;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建设、思想建设、道德建设,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占领思想文化阵地。<br>     讲话鲜明地提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鲜明地提出:必须“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这些论述言简意赅,含义深刻,鲜明地体现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命题的精髓。<br>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立足点<br>     围绕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命题,江泽民同志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做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深入透辟的阐述,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和现实针对性。讲话首先从阶级性的高度上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接着论述说:“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是对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命题作出的极其精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证,是对我们党的宗旨和使命做出的新的理论概括,它本身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内容。<br>     马克思主义一个伟大理论贡献,是把辩证唯物主义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深刻揭示并高度尊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发展总趋势,鼓舞并从理论上武装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实现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光辉思想,以其严密的科学性和巨大的说服力,不但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信服,而且任何不带偏见、崇尚科学理性的学者都为之折服。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吸引一代又一代追求真理的热血青年和正直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原因。出于对马克思主义强大理论力量的恐惧,资产阶级学者却攻击马克思主义只尊崇冷冰冰的“历史必然性,不关心“人”,不关心“历史”主体。这种诬蔑,成为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时髦论调。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一致性”的精辟概括,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们党的历史实践,把我们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时代性统一起来,从根本上回击了这种诬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br>     马克思主义是最关心人的。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就是要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的旧制度,就是要创造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理想的新社会。马克思主义所关心的人,不是资产阶级学者讲的抽象的“人”,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着历史活动的具体的“人”,根本上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又是最重视历史主体的。但这种主体不是资产阶级学者讲的那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单个的、孤立的个人,而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既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又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这两者根本一致,并生动地统一于党真心实意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实践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先进的阶级、先进的人们自觉地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同时,又明确地强调,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不能脱离群众的实际需要和实际觉悟水平,先进的阶级、先进的人们要从群众的实际出发、不断帮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这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始终自觉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极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理论根源。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的统一,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工作作风的显著特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成为中国共产党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br>     历史雄辩地证明,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新世纪,我们党要用新的实践再次证明,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为人民谋利益的新的实践中,讲话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与“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的问题。前者是要通过兼顾各方面的具体利益,为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服务。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国内变化了的新情况所要求的。但是,无论情况怎么变化,“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它“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因而是“最重要的”和“必须首先考虑”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的生动运用和深刻阐述,是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命题的精髓之所在。讲话进而要求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都“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崴剑辉市硇纬杉鹊美婕拧薄?br>     通过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我们深深感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极其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新命题,具有博大精深的理论内涵,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指导我们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伟大纲领。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