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2月,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公开发表,宣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在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然而,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标志,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暂时挫折。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一时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最近,江泽民反复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保证党和国家事业永远兴旺发达的最重大的问题。这一精辟论述,不仅是我党长期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丰富实践的科学总结,而且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的问题。认真学习这一讲话,对于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从胜利不断推向新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r>
一
作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政治思潮,社会主义早在400 多年前就已经出现。空想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第一个思潮和流派,它的问世,开辟了社会主义思想史的新时代。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它一开始就是一种道德义愤和主观幻想支配下的乌托邦。然而,要把社会主义转变为社会实践,就必须把它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共产党宣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基础,初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br>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矛盾激化的产物,它不仅来源于三大空想家的空想社会主义,而且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一切优秀遗产合乎规律的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广大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人必须做科学社会主义的忠实实践者,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就会被历史所抛弃。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组织,是无产阶级利益的自觉代表者,它没有任何与整个阶级利益不同的特殊利益,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历史证明,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广大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关系社会主义运动的成败。巴黎公社失败后,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资本主义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向垄断阶段过渡。这时,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党人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抓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有利时机,结合新的历史条件,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在反法西战争取得巨大胜利的基础上,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诞生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形式和新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社会主义运动在困难和曲折中蓬勃发展,是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这一伟大成就,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了世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之所以遭受暂时挫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大,而指导思想上的“左”倾教条主义又阻碍了社会主义的改革。<br>
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精辟论述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指导意义,自觉地坚持“三个代表”是十分有益的。<br>
二<br>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者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中,首要的是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唯物主义地理解社会发展的关键。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才有可靠的物质基础,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br>
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以前的古典经济学家就已经提出和研究生产力概念,但是,他们不理解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构成的生产过程,不懂得物质生产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是马克思在与生产力的水平相互联系中考察各种生产关系,从而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他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马克思还指出:“生产力是历史的出发点和基础。”他把这一原理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出发点,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和策略的依据。《共产党宣言》提出,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之后,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坚持和发展了这一指导思想,他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早在建国前夕就提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步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建国后,党中央更是以极大的精力抓经济建设。还在“文化大革命”中,一贯注重经济建设的邓小平就开始思考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摆脱贫困落后,大力发展生产的问题。粉碎“四人帮”后,他更是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精辟论述,要求我们党通过发展生产力、发展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