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作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开创者,其理论创新的精神遗产对于 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特殊重要的价值,得到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的高度肯定 和重视,因而有必要从“三个代表”的新视野进一步加以发掘、继承和弘扬。限于篇幅 ,本文仅探讨列宁晚年关于理论创新的认识机制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问题。<br>
一、从本国实际出发,树立实践权威,在解决当前难题的实践中创新理论和 体制
在列宁晚年,创新决不是一句简单的时髦话语,不是一面随意挥舞的旗帜;它蕴涵着 沉重的历史课题和深沉的历史经验。<br>
苏俄国内战争结束以后沿袭战时共产主义观念和体制,导致国内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新生政权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深通辩证思维的列宁意识到,摆脱危机和困境的 惟一出路,就是从教条主义和庸俗经验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应对危机、研究和解 决当代难题的自身实践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 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新局面。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换车”和转轨,就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维方式和社会主义观上的一次深刻变革。列宁在他患病期间最后一次 对公众的讲话中,形象而又深刻地描述了这次转变的背景、过程和实质:“目前我们踏 上了实干的道路,我们必须走向社会主义,但不是把它当作用庄严的色彩画成的圣像。 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方针,必须使一切都经过检验,让广大群众、全体居民都来检验我 们的道路,并且说:‘是的,这比旧制度好。’这就是我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 列宁全集》第43卷,第301页)列宁晚年理论创新的突出成果,就是实现了从对马克思恩 格斯依据发达国家实际做出的某些构想或具体行动纲领的“圣像崇拜”到“建设苏俄群 众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主义”、从照搬“革命模式”到探索和运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 辩证法”的转变,开创了沿着探索现时代本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特殊性方向推动理论创 新和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br>
“自己来找出路”,就要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崭新的实践课题。 列宁敢于突破那些符合本本或旧经验但在当前环境和实践中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 制的束缚,试行那些任何理论和著作都没有探讨过、任何国家包括自己都没有实践过但 当前实践需要、群众欢迎的理论、政策和措施。受传统观念束缚,在开始执行新经济政 策过程中只有少数企业实行商业核算制度,按自由市场的价格支付工资,改用金卢布支付;大多数企业不能适应新环境新观念新体制,还很混乱。列宁提出:“学会了解商业 关系和经商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不得不退得这样远,因为商业问题成了党的一个实 际问题,成了经济建设的一个实际问题。是什么迫使我们转而采用商业原则呢?是周围 的环境,是目前的条件。”(《列宁全集》第42卷,第237页)如果执政党无视它所处的 现实客观环境,执意要按本本或已往经验或主观愿望剪裁现实,那肯定要在实践中碰壁 ,要付出沉重的代价。<br>
“自己来找出路”,就要着力提高执政党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一切从实际出 发,深入群众,总结新鲜经验,创造新的理论,采取新的办法和手段,学会新的本领, 尽快提高解决自身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危机的能力。经济落后国家搞现代化建设要比发达 国家困难得多。对于新情况新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惟一的出路在于我们要学习,要适 应环境,要能适当地解决也就是根据当前的条件来解决这些问题”。(同上,第238页)
“自己来找出路”,就要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反复试验,反复比较,善于在总结自 身经验中提升认识,创新理论。列宁认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不能指 靠现成的理论和模式;只有打破条条和框框,“把各种办法都拿来试验一下,根据实际 经验加以研究,……为了获得今后如何进行工作的经验,我们必须上十次地检验我们采 用的各种办法”。(《列宁全集》第41卷,第58-59页)这里的“各种办法”,当然包括 传统观念认为属于非社会主义的办法,贸易自由、市场、经济核算、对劳动者个人利益 的关心,等等,这些当时被贴上“资本主义”标签、列宁自己一度深信不疑的东西,都 允许试验,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符合实际的新结论。<br>
“自己来找出路”,就要树立起实践的权威,顶住压力,排除干扰,澄清误解,坚持 不懈。尽管社会上有人批评俄共现在“不相信工人阶级的力量了”(《列宁全集》第42 卷,第112页),有的人甚至从根本原则上责难新经济政策是“为资产阶级的发展、为小 工业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敞开大门”(《列宁全集》第41卷,第70页);尽管 俄共决策层对于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做出明确而科学的表 述;尽管有这些来自党内外、国内外的姓“资”姓“社”的困惑和干扰;尽管真正有效 的实施方案一时没有拿出来,列宁仍然坚信这一改革方向和原则是正确的,要坚定不移 地推行新经济政策。因为它不是照抄书本或过时经验的产物,也不是随心所欲一时想出 来的主意;它是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的产物,“我们完全是根据实际情况和由实际情况 产生的必要性改变了我们的经济政策”(《列宁全集》第42卷,第47页)。<br>
二、不搞“无谓之争”,着重研究经济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鼓励经济上的 求实创新精神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创新呼唤与工作重心转移相适应的优良学风。进入“实干社 会主义”的新时期,列宁严肃认真地提出要切实把全党理论学习、宣传和研究的工作重 心转移到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上来,防止和反对无谓争论干扰工作重心。俄共提出租让 政策以后,部分工会工作者不能理解,挑起一场对租让的原则和工人在租让企业中的地 位问题的讨论。列宁在详尽阐述了租让政策的实质和意义之后,要求工会工作者不要再辩论这些原则问题。“这都是些无谓之争,都是不切实际的空谈。应当停止这些空谈了 。应当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租让合同的实际条件上,我们只要不是笨蛋,就能从中获得好 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对改善工人和农民生活状况
|